第二百四十四章 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中

照理来说,和珅快四十了,应该是一副宝相庄严的模样,但是和珅偏不这样。

一大把年纪了,还长得如此俊美、白净,根本感觉不到是个迈入中年危机时期的中年人,仿佛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年轻。

因为戴着帽子,那丑陋的金钱鼠尾也没有露出来,倒也没有破坏和珅的整体形象。

他倒是听说朝廷选官也比较在意官员的长相,虽然不至于隋唐时期那么在意官员的长相,但是如果一个官长得太丑,还是会被嘲讽嫌弃的。

只是没想到和珅居然如此俊美,活脱脱一個美男子。

在他面前,相貌略显拟人的李闯都忍不住产生了一丢丢的容貌焦虑。

他承认,在美丽这个层面,他输了,他不如和珅。

所以,在外交和军事层面,他决不能输。

于是他一伸手,邀请和珅坐下,开始与和珅展开商谈。

“多余的废话就不多说了,我们开门见山吧,和大人是吧?你们找我们,想谈些什么?”

和珅稍微有点意外。

这上来也不寒暄几句就开始直入正题?

有点快了吧?

不过这里是人家主场,本身带清也是有求于人要拖延时间的一方,能让自己开口并且进一步把持主动权,当然也是好事。

于是和珅清了清嗓子,缓缓道:“李总长年轻有为,和某十分感叹,不过这两国交兵之时,往往需要事先通报,有合适的理由,方可开战,此之为王师,反之,无妄开启战端,便是穷兵黩武,对自己,对旁人,都不是好事,李总长以为呢?”

“怎么?难道和大人认为我们没有宣战就开战不合适,所以要退回去重来?”

李闯的调笑让和珅很不舒服。

“李总长何故发笑?这难道不是正确的事情吗?君子之战坦荡荡,偷袭乃小人之举!”

“好了好了,别说那么多,打仗之前和还要通知你们,哪里来的道理?我没读过书,我不知道。”

李闯笑道:“而且有句老话说的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既然我们想要和你们开战,还怕没有理由吗?既然不怕有理由,当然开了战之后也不担心被你们责问。

本就是生死存亡的事情,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谁来了都是这个说法,开战通报也就没有必要了,当然,如果你们非要坚持,我也可以通报大总统,让他给伱们送一份宣战布告来。”

“我不是这个意思……算了,多说无益。”

和珅摇了摇头,缓缓道:“既如此,和某能否询问一下,贵国为何要对大清作战?大清与贵国往日无冤,近日无仇,贵国何来驱逐鞑虏再造中华之感?岂不是无事生非?

华夏神州在我大清治下和平安逸,百姓富足,乾隆盛世人所皆知,青天白日之下,哪里需要被驱逐?哪里需要再造?恕我直言,贵国发起战争的理由,实在经不起推敲!”

“和平安逸?百姓富足?那白莲教是怎么回事?”

“这……”

“老百姓没有饿肚子,有的吃有的穿,又为什么要造反闹事情?”

和珅抿了抿嘴。

“那是因为有人妖言惑众,说了太多不该说的话,使得愚夫蠢妇上当受骗,跟随作乱,这才有了白莲教的祸事,与大清天下有何关联?”

“这都能驳斥?”

李闯忍不住拍起了手掌:“和大人真不愧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的高手,也是装糊涂的高手,不像李某,当年李某还没出生的时候,算命先生指着母亲的肚子就说这孩子以后最大的缺点就是不会装糊涂,只能说真话!”

和珅被讽刺了一番,很生气,但他也知道这里不是发火的地方。

“李总长倒是不需要如此嘲讽和某,和某此来,也不是为了与李总长逞口舌之快。”

“那你还那么多废话?不快点步入正题?”

“你……”

和珅以强大的修养能力压制住了自己的怒火。

这可是谈判桌,你丫的就不能礼貌一点?!

和珅差点脱口而出大清国骂。

但他还是忍住了。

不和这些没读过书的乡巴佬生气!

“李总长,和某此来,是受到大清皇帝陛下之诏令,以钦命全权特使之职前来和谈。”

和珅刚说一句话,李闯就举起手,示意他停下来。

“首先说明一点,这叫谈判,谈成了才是和谈,谈不成,什么都不是。”

“那是自然,小问题罢了。”

和珅说道:“不论如何,大清是有诚意的。”

“你们倒是敢没有诚意啊,那么多大炮,换了是我,我也想和谈,就算为了拖延一些时间争取援兵,也要和谈,对吧?”

李闯露出了那种很经典的带恶人的笑容,说道:“但是无论如何,和大人,我方的目标都只有一个,那就是驱逐鞑虏,再造中华,这一点,绝不会变!”

和珅面色一变。

“李总长,这似乎不是谈判该有的态度吧?”

“要不然呢?咱们上战场?”

“你……”

“和大人,送你一句话,这是我国大总统曾经说过的。”

李闯冷声道:“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中,尊严只在手中剑锋之上!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别想得到!”

和珅闻言稍稍愣神,而后面色涨红,大声道:“李总长,我大清军队的确战败了,但是我大清不是只有一支军队,大清还有整个天下,可用之兵无数!大清有枪炮,也有坚城,还有敢死之士!

如果兰芳和李总长没有谈判的诚意,那么和某不敢说能够击退兰芳的大军,可至少,和某可以保证兰芳得到的只是一堆废墟!一堆毫无用处只会增加负担的废墟!”

“这么说,你们愿意让出京师?”

李闯笑道:“如果你们愿意让出京师,我觉得但也不是不能谈一谈,人员啊财产啊之类的,都可以谈谈。”

和珅闻言,顿时一脸惊悚之色。

“李总长何出此言?京师乃大清国都,天子脚下首善之地,怎么可能让出?如果让出,大清还是大清吗?”

“你不让出来也差不多了,半壁江山都没了,大军伤亡几十万,你们还能拿出多少兵力?”

李闯满脸鄙夷道:“一个天津,我手上不到两万兵力,你们用了多少人来攻打?我这边预计你们都死了六七万人了!结果呢?我守着天津你们打不动,我出击,半个多月你们就兵败如山倒!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十万军队拦不住我,区区一座京师就能拦住我?和大人,我方才说的话你忘了?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拿不到,你们不让出来,我就自己打,反正我不觉得你们能守住。”

和珅很生气。

“被逼迫到这个程度,泥人还有三分火气!且不说京师之坚固你们能不能拿下,就算大清只剩半壁江山,也还没走到绝路上,李总长千万不要太过于自信!以免阴沟里翻船!”

“已经翻过了。”

李闯阴沉着脸:“之前几个月就是太高估你们了,以为你们很有实力,打赢好几次都没追击,生怕有埋伏,要被打反击,现在想想,要是当时没怕了你们,你早就坐在我面前了!”

和珅顿时无语。

别说李闯,他自己也是没料到清军在兰芳军队面前居然如此弱鸡,一点点威慑之力都没有,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他只能尴尬的低下头。

沉默了一会儿,和珅抬起头问了李闯一个问题。

“李总长,和某想知道,兰芳如何才能退军?这一战如何才能结束?兰芳侵占的大清国土是否能归还?是否能回到战前状态?”

李闯皱起眉头,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深意。

“和大人,你是否清醒?”

“我很认真。”

“吃进肚子里的东西,怎么还?吐出来吗?”

李闯笑道:“当年大清打到江南,怎么没想着把国土还给大明,恢复战前状态呢?”

和珅叹了口气。

“果然如此啊,那李总长,和某再问一句,兰芳是否愿意与大清划江而治?在此基础上,能否归还辽东?当然,价钱好商量,兰芳如果愿意归还国土,价钱方面,一定不会让兰芳吃亏。”

和珅问出这个问题还真是认真的。

尽管弘历那边一直死咬着不愿意退让,一定要死守京师,但是弘历不知道的是,在眼下的京师,他这种主战人士已经是少数派了。

当下,在军机处内,在朝野之中,自通州失陷、八里桥战败之后,主和派的声音已经大大超过主战派的声音。

十几万大军驻守京师,各种强力军队都上来了,健锐营,索伦营,蒙古马队,大清最能打的三板斧都祭出来了,还把看家的八旗军队拿出来干仗。

结果呢?

一败涂地,丧师失地,第一名将阿桂都死了。

兰芳军队不过两万,一朝出击,大军兵败如山倒,被人家打到了京师门口,这是一百多年来从未出现过的事情,情况甚至不如前明土木堡之败。

当年大明有于谦,还有能征善战的军队。

而眼下,大清能征善战的军队几乎死完了,谁又敢说自己能比得上于谦呢?

战前的大清是什么?

是乾隆盛世啊!

眼下的大清呢?

山河破碎,半壁江山尽墨,精兵良将尽丧,就剩下残兵败将困守京师。

该说不说,眼下的大清官员们从上到下已经发生了比较微妙的心态转变,从原先把兰芳当作贼人、妖人来看待,已经转变为了把兰芳当作严峻的大敌来看待,甚至对兰芳产生了一定意义上的恐惧心理。

没办法,那是真的打不过啊!

所有的恐惧,都来自于火力不足、技不如人。

再加上弘历之前为了减轻粮食压力,选择把大家伙儿的家眷都给送走,说是说的漂亮,要保护家人,可是家人都不在了,都在后方了,老爷们儿是真的很想回到家人身边和家人团聚啊!

所以说,眼下整个京师城中愿意死守的官员真的已经是少数派了。

相当一部分人都认为京师已经失去了死守的价值,应该退到更安全的地方去防守,而不应该把大量兵力浪费在没有价值的京师。

比如说关中就是一个好去处,那边的白莲教刚被消灭,情况尚且还好,虽然不能和江南比富庶,但是有崇山峻岭和雄关险道能够据守,想来兰芳军队也不可能轻松进击。

留在京师周边这一马平川之地,打了败仗,跑都没有地方能跑!

哪怕是在军机处内,除了庆桂还在犹豫,和珅、刘墉、王杰、董诰等四人都历史性的达成了一致意见。

京师不可守!

如果能争取,最好能谈成协定,让兰芳退兵。

如果兰芳不退兵,一定要京师,那就争取一下看看能不能和平解决京师问题,以最大限度保护大家的利益。

毕竟家里宫里还真有大量的珍贵财物没有转移走,那是真的肉痛。

只要能谈成合作,多付出一些银钱也可以,总好过最后大家伙儿一起在京师殉葬,对吧?

至于皇帝怎么想……

庆桂最担忧的就是这一点,他担心大家这些做臣子的私下里违背上意与兰芳议和,万一弘历生气,大发雷霆,要把大家全都治罪,又该如何?

董诰这个时候做出了关键表态。

“究竟是京师重要,还是大清存亡重要,皇上不会不清楚,京师没了,不代表大清没了,要是大家一起死在京师,大清才是真的没了,皇上心里很清楚,所以,才会把皇十五子送去大同,不是吗?”

庆桂沉默不语。

此前弘历安排京师大撤离的时候,把皇十五子永琰也安排在了撤退人选之中。

而除了他之外的成年皇子都跟着弘历一起留在京师,以表死守京师之决心。

那一刻,大家都知道了,弘历一直隐秘不宣的皇储人选就是皇十五子永琰。

自雍正帝开始,为了避免九龙夺嫡这样惨烈的事件再次发生,清朝开始实行秘密建储制度。

皇帝生前决定皇储人选,写成密旨,一式两份,一份留在身边,一份放在皇宫正殿【正大光明】牌匾之后。

待皇帝驾崩,由顾命大臣将两份密旨一起打开,在群臣见证之下宣布皇储人选,再扶持新帝登基。

雍正帝认为,这样就能避免皇子争夺储位,再闹出手足相残的事情来。

弘历就是如此登上皇位的。

眼下到了他需要决断的时候,他也于数年前做出了决断。

他的儿子里不是没有能力突出优秀的,但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以至于弘历始终看不过眼,加上不少儿子早夭,以至于弘历的子孙的质量远不如康熙、雍正时期。

以至于弘历不得不开启“矮子里面拔高个”的传统技能,决定死之后把皇位传给没有突出才能也没有明显弱点的皇十五子永琰。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