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古人盘点我推的历史名人们》全本免费阅读
【最后两个皇帝是亲兄弟,所以我就放在一起讲啦!
明熹宗朱由校,明朝知名“木匠皇帝”,年号天启;崇祯帝朱由检,明朝末代皇帝,年号崇祯。阿藜我必须先承认,虽然我现在最喜欢的明朝皇帝是朱祁钰,但实际上我认识朱由检和朱由校比认识朱祁钰还要早,当时我对这俩兄弟的初印象不错,所以即便是到现在我对他们也还是有滤镜的。】
朱祁钰微笑。
朱由校/朱由检:什么是滤镜?
众人:“木匠皇帝”,得,又是一个有特殊爱好的。
朱元璋冷笑:如果大明国祚再长一点,别说木匠皇帝了,怕不是连“铁匠皇帝”和“鞋匠皇帝”都会有!
【我知道,天启和崇祯在大众眼中的形象说不上好,这很正常,毕竟是直面明朝灭亡的俩皇帝,也没做出啥特别亮眼的成绩、干出啥特别贤明的事。天启整出了个大权宦魏忠贤,崇祯出了名的刚愎自用,这不管让谁来评都得直呼一声没救了。
但是吧,有些评价就有一种很奇异的美感,天启是大字不识的“文盲”?除了木工做得好之外啥也不是?崇祯只会给大臣推锅?】
“文盲?”历朝历代除了真正见过朱由校的皇帝之外,其他人都感觉自己的三观受到了冲击。
朱由校无语:原来我是个文盲?
“皇兄怎么可能是文盲?”朱由检皱眉,“这是谁造的谣?”
【我们暂且不论崇祯如何,但天启真的能是个文盲?家人们,明末那种地狱局可不是一个傻子皇帝或者文盲皇帝能玩得转的,天启要真是个文盲,估计明朝在他这里就得亡国,都等不到崇祯上位。
而且,天启也是经常上课的,《讲筵恭纪诗》序言“今上冲年嗜学,经筵、日讲二者兼举。经筵以季举,日讲则日日举之,非甚寒暑不辍也。”天启对政事也并非真的一窍不通,这在他对袁崇焕平辽方略的回复中亦有所体现:“向以防守方殷,故着从容议行。但向后作何给授,使军民不相妨?作何分拨,使农战不偏废?作何演练,使农隙皆兵?作何更番,使营伍皆农?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马?作何收保,不致资盗粮?一切事宜,该抚悉心区处具奏。”“以朕计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战必能胜,胜无轻谈也。蹈实而做,需时而动。正也,奇在其中矣。该抚饶为之,亦善为之。”
可能也是因为这些点吧,所以现在也有人认为天启的政治文化素养不低,魏忠贤只是他抬到明面上跟文官集团对抗的棋子。甚至还有人提出了更大胆的猜测——如果天启没有早死,明朝是不是还能多苟延残喘几年?当然,情况也有可能更坏,答案我们无从知晓。】
明·崇祯时期
“皇兄确实能做得比我更好。”朱由检叹气,眼中升起怀念和浓重的怅然,“可惜,天不假年……”
明·天启时期
“答案?”朱由校笑了笑,扔掉手中的木雕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碧蓝的天空轻声道,“答案我也不知道啊……”
明·洪武时期
“不是真的文盲就好……”朱元璋的标准已经越降越低。
“如果不是真的文盲,那这问题不是更大了吗?”朱橚幽幽开口,“为什么会被传成文盲?”
朱元璋沉默。
【关于天启的死因,现在也有不少阴谋论的。这也没办法,实在是明末那段时期太乱,且那时候官员们的节操真的让人很不信任。而且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吧,几乎每个的死都有那么点故事。比如太医治死俩皇帝最后还能因为大臣的求情保住性命,比如正德生病的时候想找外面的医生不被允许,再比如泰昌和天启死前都吃过大臣进献的神药……这一系列巧合再配上明末的混乱,那不就直接化学反应,让人连带着都不相信明朝前中期的官了嘛!】
明·洪武时期
“那可真是太有故事了!”朱元璋脑门青筋直跳,他突然发现好像别家故事都没自己家的故事多。
朱樉/朱棡:突然有点怜爱四弟的后代了……这种福气还是留给四弟的后代去享受吧。
明·永乐时期
“有些人还是过得太舒服了。”朱棣瞥了朱高炽一眼,冷笑着问道,“太子,你说呢?”
朱高炽没着急回答,他闭上眼思索了片刻,再睁眼时眸底的神采已经发生了细微的改变,整个人看着竟是比以往锐利了许多。“儿臣认为,父皇说得没错。”他回答道。
南宋·孝宗时期
赵昚突然想到一个词——群魔乱舞。
在混乱的迷雾中,到底谁才是魔,谁又是真正的人?答案似乎没有定论。这其间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早就辨不清了。
【当然,我还看到个更离谱的猜测,说天启是被崇祯密谋害死的,我只能说别太荒谬!
崇祯可是能因为嫌弃大臣给他哥择的谥号庙号不好而亲自上手改字的人,在他眼里他哥就是“仁孝承先,忧勤励治”。
他甚至还会在看到天启旧物的时候睹物伤情:
「帝一日于某宫中得天启旧制沉香假山一座,香几、灯屏数种,谕收贮,曰:“亦一时精神所寄也。”」
崇祯对他哥的爱我觉得是毋庸置疑的。】
自己的弟弟品性如何,朱由校自然是心知肚明,他会心一笑道:“五弟是个好孩子。”
【而天启对崇祯呢?我只能说不仅崇祯对哥哥带有亲弟滤镜,天启对弟弟也是亲哥滤镜拉满。
「熹宗初即位,上犹在稚龄,忽问曰:“这个官儿我可做得否?”熹宗曰:“我做几年时,当与汝做”人以其言为谶。」
「熹宗大渐前数日,上跪牀前问安,因言:“弟弟何瘦,须自保重。”」
崇祯和天启的兄弟感情在皇家属于是很难得的那一类了,跟隔壁堡宗和景泰你死我活的塑料兄弟情完全不像是一个家出来的。】
朱由校:……
朱由检:……
并不想跟两个祖宗比,怕折寿。
明·正统时期
朱祁钰想象了一下自己和朱祁镇兄友弟恭的场景……嘶,画面太美不忍直视。
他低头看了眼手背上不知何时泛起的鸡皮疙瘩,面无表情地想:要不还是把朱祁镇埋了吧。
另一边……
“朱祁钰心怀不轨,不顾念兄弟情谊,难道朕还不能拨乱反正了?”朱祁镇不服。
底下的大臣没一个理会他。
有些话可以用来偷偷欺骗自己,但信以为真并以此欺骗其他人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当然,这俩的王炸名场面肯定得是天启临终前对崇祯说的那句“吾弟当为尧舜”,想当初我就是因为这句话垂直入坑了这对兄弟。
有人说“吾弟当为尧舜”是天启给崇祯最大的错觉,他要是不说这句话崇祯大概还不会那么勤快的做无用功,指不定明朝还能多苟活几年。嗯,依史料来说,这个观点不无道理,但我还是觉得如果明末真的能重来,光崇祯一个人变是没用的,这得大家一起努力。因为明朝的灭亡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朱由校:我给我弟弟一点小小的鼓励有问题吗?
朱由检:勤快的做无用功……扎心了。
【首先是天灾,明朝处于小冰河期,到崇祯年间,小冰河期进入比较严重的阶段,到处旱灾、洪涝、蝗灾,灾异频繁,“竟无乐岁”,后面还发生了鼠疫,可以说在天时上完全不占优。】
朱由检两眼一黑,怎么就“竟无乐岁”了?
【然后是人祸,这就要分很多方面了。
第一点是民众,当时天灾频繁,税收负担重,而且王朝末年朱家宗室人员越来越多,养他们的钱也得从百姓身上薅。最终民众活不下去,就会选择四处逃窜或者揭竿起义,所以崇祯年间流寇四起,起义频繁。
第二点是外敌,强大的清军正在边境虎视眈眈。小冰期是全世界的小冰期,明这边冷,清那边更冷,为了拥有更舒适的生存空间,清必然是更有勇气放手一搏的,而明朝不具备这样的勇气,他还得分心对抗内部的起义呢。况且以双方的角色来说,明朝是被动防守,清是主动攻击,个人觉得在两方士气不对等的情况下防守比攻击难度大,要不怎么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呢?
第三点是朝廷,即皇帝和官员,这也是最具争议的一点,崇祯临死前那句“诸臣误我”到现在都还热议不断。同情崇祯的人觉得他说得没错,明末那些大难临头了还惦记着内斗的官员都不是啥好东西!而惋惜大臣的人则认为崇祯刚愎自用,急功近利,志大才疏,白白葬送了卢象升等忠臣良将。】
“天灾人祸、内忧外患,这分明就是气数已尽了。”朱元璋止不住唉声叹气道,“这种情况就是咱去了也不一定能救。”
“其实也有办法。”沉默了许久的朱棣终于开口,“重新打就行了。”但这个前提是,你不是坐在皇位上的那个人。
【说实话,我对明末的官员是没多少好感的。明末的政局之混乱,光从泰昌帝刚死的时候一堆人争抢太子这件事里就可以窥见一二,更别说,崇祯时期的大臣们在政事上基本除了表达反对意见之外也没啥实际行动,你问他们要解决方案,他们拿不出来。
不是还有人锐评“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嘛,这都算好的了家人们,至少还以死明志了呢。想当初崇祯穷得叮当响,召集所有人捐款筹措军饷的时候,从宗室到大臣,大家都很统一地说自己没钱,等起义军攻进北京,有些墙头草想不都想就投降了,结果不仅没讨到好,反倒被义军从家里抄出了大笔的银子。啊,原来这就是没钱啊?
在起义军这里受挫了,大家合计合计,决定去投清军吧,毕竟清军说会对他们好诶!但事实证明,人生只有起起落落落落,投清不仅没得到更好的待遇,反倒被压着做奴才,剃发易服。
然后,大家又想起旧主的好,开始怀念当年的崇祯皇帝了,多有意思。
崇祯确实疑心病重,不靠谱的骚操作多,但在这一点上,他说“诸臣误我”还真不算完全错。】
明·洪武时期
“墙头草?”朱元璋面容格外冷静,但气场却令人毛骨悚然,“这就是咱大明的栋梁之臣?”
“怪不得后世那小姑娘好像一直不太看得上大明文官,还老说他们没节操。”朱橚恍然大悟,“原来是这种没节操法,那确实应该看不上!”
明·崇祯时期
朱由检气愤地砸坏了手边的茶盏:“朕还得感谢他们怀念朕是吧?”
明·正统时期
朱祁钰抱着年幼的朱见济坐在郕王府的院子里,黢黑而幽深的眸子紧紧地盯着光幕,似在思索,又似在发呆。
大明,最终会发展成那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