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皇后,那就一起吃早饭吧!”
赵祯脸皮厚,温暖一笑,拉着尴尬的郭皇后回到福宁殿。
“皇后应该还有两个兄长吧?”
“嗯,大兄郭中庸,现任左侍禁,是个闲散职位!
二兄郭中和,尚未出仕!”
郭皇后也不知道赵祯要做什么,如实回答道。
“嗯,有机会我倒是想见见两位大舅子,毕竟是一家人嘛!”
赵祯也没有多说,现在他手头可用的人太少。
尤其是亲政之前,那些士大夫爱护羽毛,也不可能供他驱使。
外戚虽然名头不好,但却是能用上手的亲戚了。
“官家似乎心有疑虑?”
郭皇后为人聪慧,看出来赵祯有心事。
“昨日朝堂之上,朕要求朝廷召回寇准李迪,尽管大娘娘答应了,但是此事还不知道会掀起何种波澜。
朝堂诸公各个都是忠正耿直之臣,却又往往相互攻讦揭短,或者明哲保身,难以知心啊!
朕真恨不得有一双慧眼,能够识破人心!”
一想到待会要上课的老师,那位名载史册的未来名相晏殊,赵祯不知道能否完全信任。
他的金手指是签到系统,却没有签到一个识别功能。
“官家说笑了,人心岂能识别。
何况,贤与不贤,有的时候也未必由得了他们!
不过是左右逢源,贪图名利罢了!”
郭皇后一副不屑的语气,说出来的话,却是极有道理的。
“是啊,人心岂能识别,忠诚岂是表象!”
赵祯一笑,对识别晏殊的属性忠心度之事,也就不再放在心上了。
既然选择了摆烂,那就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吧!
大宋的江山,再怎么也不会比靖康之耻更稀烂了。
来到崇政殿的时候,晏殊已经早早在这里等待了。
显然,外界对于赵祯的改变,归咎于晏殊的教导。
而晏殊对于赵祯的改变,也摸不着头脑。
不过官家年幼,他尚且可以教导。
晏殊一身紫袍,面容清癯儒雅,一身浩然正气让人看了都心里十分舒服。
显然,这些文士的浩然正气,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或许也是一种儒道修为!
今年晏殊不过才31岁,却已经是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了。
晏殊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他从小聪明好学,七岁就能写文章,有“神童”之称。
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晏殊的名声后,于景德元年(1004年)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给朝廷。
景德二年(1005年),晏殊与进士一千余人一同参加殿试,他神色不惧,很快完成答卷,受到宋真宗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这时候他才14岁,就已经踏入大宋官场,成为真宗都欣赏的储备干部了。
晏殊的经历,刺激了大宋的家长。
人人都开始内卷!
家家恨不得出神童!
随之以后,大量的神童不断涌现,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潮。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神童”最多的年代,黄庭坚,晏殊,司马光,都是从大宋神童成长起来的人才。
当然,有成功的神童,就有不成功的神童,比如伤仲永故事里的方仲永,就是一个典型的小时上佳,大时了了的例子。
那么宋代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真真假假的神童呢?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科举制度完善以来,国家重视对人才的从小培养,为此专门设立了童子试,推动了神童文化的发酵。
宋朝又实行极度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全国上下,从庶人到贵族,无不以培养孩子成为进士为荣耀之事。
大宋的皇帝们都认为国家出现神童,是上天认可自己的表现,所以对通过童子试的小孩子,一般都比较重视,长大以后通常都能够做官。
再加上童子试考试内容势必要简单一些,这样一来,简直就成了为读书人量身定制的捷径。
神童从小就可以当官,在官本位的国朝,自然是让人趋之若鹜。
但是后来,神童的风气开始被打压了,因为童子试选拔出来的神童们,如果具有真才实学的话,那么当他在十几岁甚至几岁就已经取得科举考试的名次的时候,等于比别人早了二十年进入官场。
其漫长的政治生命,几乎决定他以后势必要位居宰辅很长时间,这对于其他官员和皇帝来说都不是好事。
一个神童只要他自己的寿命有保障的话,几乎就要在宰辅的位置上坐几十年,啥都不用干就是一个妥妥的三朝元老。
比如晏殊,活了64岁,在朝堂差不多活跃了50年。
长年的宰辅,团结着大批量的门生故旧,盘根错节,甚至威胁皇权。
同样,官本位的制度下,神童的存在对于其他人而言就是一个障碍。
晏殊虽然是神童出生,但是却没有神童的恃才傲物。
反而十分质朴不拘,不敢越职,恪守本分。
中秋佳节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9月10日到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