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我不怕建奴,怕的是崇祯来微操啊!

我亲自去山海关?

祖大寿懵了几秒,随即又明白朱天云的意思。

这才是英明果决的明主啊!不怕你跑了,也不担心你跑了。

因为跑了也无妨,影响不了大局。

朱天云有实力独自灭了清廷,招降大外甥吴三桂,无非就是加快灭清的速度而已。

在祖大寿又开始脑补时,朱天云亲自给他松了绑,单手把他提起来。

好大的力气!

回过神来的祖大寿再次震撼了。

他虽然上了年纪,身体已经不如年轻时健壮了,可身为征战沙场大半辈子的武将,底子还在,体重一百六七十斤是有的。

刚才朱天云是单手抓着肩膀把他提起来,跟提棉花似的,轻若无物。

怪物,真是个怪物。

这力气,怕是堪比古之项羽。

武力强大,智谋超群,气势比崇祯皇帝还强上几倍,举手投足之间,不怒自威,让人不敢直视。

祖大寿再次坚定信念,下定决心劝大外甥吴三桂归顺朱天云,再写密信劝说清军中的弟子部下倒戈,一起追随朱天云挽救大明。

朱天云还不知道刚才的突发奇想,已经折服祖大寿,不经意间达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祖老将军!”

要托人办事,态度自然应该和蔼点,朱天云变脸的功夫出神入化。

刚坐下的祖大寿连忙起身摆手,一躬到底。

“大帅,罪臣自知罪不可赦,幸得大帅开恩,已是感激涕零……”

“停,别文绉绉的。”

朱天云脑仁疼,挥手打断祖大寿唠叨,直接了当的说出全盘计划。

“祖老将军,你去山海关劝说吴三桂归顺于我,成功之后,让其按兵不动就行,不需要出关。”

“为什么?大帅您正是用人之际,多尔衮济尔哈朗已经在大批量制造西洋传来的燧发枪,救世军虽然战无不胜,可兵力还是太少了。”

祖大寿很不理解,既然不要山海关的明军协助灭清,那还劝降了干嘛?

难道是防止明军从背后偷袭,亦或是趁机抢占辽东?

对了,肯定是因为这个!

“大帅,你是怕北京朝廷……?!”

“嗯,女真蛮夷不是威胁,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大明内部。”

朱天云看向北京,思绪瞬间跨越几百公里,飞到紫禁城。

大明帝国覆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东林党就是最大的因素之一。

但是,也不能以偏概全。

要说东林党的清谈误国,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大缘故,那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就误了天启,而东林党是误了崇祯。

没有阉党在天启朝的胡作非为,就没有崇祯继位后东林党官员借着拨乱反正名义的大规模掌权。

让人恶心的是,绝大多数东林党官员只长于打嘴炮,短于治军理政,崇祯正是被东林党官员一步步忽悠成为了亡国之君,可见魏忠贤和东林党,是明末的两大祸害。

这两个祸害,谁才是明末最大的祸害?

要说谁是最大的祸害,首先要看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明朝灭亡,表面是亡于李自成和螨清,但实际是亡于财政的破产。

在整个崇祯朝,旱灾频发,因为朝廷缺钱,无力赈灾导致流民遍地,崇祯元年的陕西二王起义,就是因朝廷无力赈灾导致的暴乱。

三边总督杨鹤提出的以抚为主以围剿为辅的镇压灾民暴乱的策略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因为大明朝廷没有足够的钱粮,导致了杨鹤的失败。

在天启主政时,魏忠贤为了讨好这个不务正业的木匠皇帝,总是想尽法子,为了对付辽东叛乱的女真势力,他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廷弼,违心推荐孙承宗等一批能臣,大力征收工商税收,力保边防经费。

在他的一系列铁血手段下,大明跌跌撞撞的向前艰难行走着,可以说魏忠贤是一个一边干坏事,一边干实事的祸害,因为这个,天启皇帝明熹宗朱有校在临死前曾专门叮嘱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朱由校在生命最后时刻,对魏忠贤给予如此高的评价,也是他认识到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决,尤其是在维护朝廷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关键问题上。

假如魏忠贤不死,凭借魏忠贤的能力和手腕,知人善任,袁崇焕不至于被杀,洪承畴也不会因钱粮的压力而在松锦之战中战败,太监高起潜那样的垃圾也不可能带兵,卢象升也不会死于高起潜的见死不救。

在魏忠贤死后,失去了压制的东林党势力膨胀,一家独大,此时的东林党早已成为了大地主和大商人的代言人,为了维护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不仅忽悠崇祯减免了工商税,而且把大量的税赋转嫁到温饱不继的大量农民和小商品手工生产者身上,导致大量农民和小商品手工生产者破产成为流民。

为了温饱,这些人只能走向暴乱。

再则,东林党官员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战术,加饷二百八十多万两,这些负担本来不应该再加在已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广大百姓头上。

但是在他的忽悠下,崇祯以暂累吾民一年为借口,再次如绞索一样套在了百姓脖子上,导致了大量流民投向了李自成张献忠等暴乱势力,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战术最后彻底失败。

这个时候,大明根基已经在东林党的一系列反人类操作下完全崩溃了,帝国灭亡进入倒计时。

所以说,阉党虽然狠毒,残忍,但是最起码保住皇帝才能保住自己的权势,这点道理他们还是知道的。

在这个前提下,他们为了自己也要干一些对国家有力的事,比如魏忠贤征收工商税,用自己不喜欢的熊庭弼、孙承宗、袁崇焕守辽东,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

而东林党内,多数是大地主和大商人,土地广阔,财富巨量,对皇帝的依附心里并不强,热衷的是捞钱和结党营私,对国家的政事并不在乎。

为了私利党争不断,良将袁崇焕因党争而死,卢象升死于杨嗣昌的私心,洪承畴败于朝内官员的妒忌贤能,孙传庭因得罪杨嗣昌被崇祯贬为平民,几年后复出战死潼关。

历经十七年的风雨,崇祯在山穷水尽时才明白阉党和东林党谁是大明更大的祸害。

所以在他自杀前五天,下令收葬魏忠贤遗骸,这是他对魏忠贤价值和功绩的重新肯定。

可惜,他明白的太晚了,大明之事已不可为,他只能一步步走向了那棵最后结束他生命的老树。

话说回来,崇祯也是个苦命人,能力最多当个村长,却把他摁在皇帝位置上。

最重要的一点,政治是需要平衡的,崇祯根本就不明白,没有了制约,焉能不受制于人?

……

喜迎国庆7天长假看书乐翻天!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10月1日到10月7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