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2 章 商业与货币12

【明朝试图打造的官方朝贡贸易体系,从经济角度,是入不敷出,毫无意义的。】

【而对当时的百姓而言,明朝大力打击民间海外贸易,让沿海居民升级江南,不得不冒死犯禁,屡屡酿成民间海商的反抗事件。】

【明朝嘉靖年间,是海盗或者倭寇最为猖獗的时期,这时期东南沿海的海盗大军足足达到了数十万计!】

嘉靖年间的海盗,被称为“嘉靖倭患”,但是海盗们真得都是倭寇吗?

并不是,绝大多数海盗都是明朝自己人,来自沿海那些因为海禁令而破产的生产商和贸易商,以及陷入贫苦的手工业者和农民。

并且,海盗集团的首领几乎都是海商出身。

这是因为百姓难驯吗?

依然不是,这是官逼民反。

之所以是底层海商在反抗,是因为,大海商勾结当地官员,依然在做走私贸易,还用名义上的海禁令来打压其他小海商和想从事海上贸易的中下层认识,自己独享海外贸易带来的巨额利润。

这样的途径,甚至被海外的葡萄牙为代表的西洋海商和东南亚海商掌握,贿赂当地官员,大大方方的走私。

然而大明自己的百姓,却只能被迫沦为海盗,舍命攻击海上贸易团队,掠夺丝织品在内的海上贸易特产,然后转运到日本、马六甲,甚至更远的地方出售。

嘉靖年间,www.youxs.org。

一直被官府和官商勾结的大商人打压的底层走私商人和贫苦百姓揭竿而起,迅速占领了月港和周围的城镇,叛乱持续了四年才被明朝强压下去。

四年后,月港叛乱平息,同年,道士皇帝嘉靖帝去世,明穆宗即位,年号为“隆庆”。

隆庆皇帝顺应民意,正式开放月港,作为民间海外贸易的港口,允许民间贸易商人来往东西二洋,但是严禁出航日本,同时对私人贸易征税,增加了官府的收入。

朱元璋看到叛乱,下意识想辱骂商人,但是再一听官商勾结,怒火又朝官吏发泄而去。

他知道,这一次大明被骂定然不止一次两次,憋着一口气,等着事后拿人。

【永乐盛世时期,依然在缺钱。】

【郑和下西洋,真得是史书上所说的为了扬大明国威,或者为了寻找朱允炆吗?】

【我们大胆地从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和途径,以及当时的大明国库的财政情况猜测一下:】

【或许,郑和就是奔着非洲的黄金去的!】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扫清了从南海到印度洋的阻扰势力;

第二次下西洋,巩固了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通道;

第三次,不但抵达了阿拉伯半岛,还派遣船队远赴非洲,与非洲商人接上头。

当时的大明官方与阿拉伯商人和非洲商人都有往来,应该知道非洲产黄金,郑和不是心血来潮,或许就是目标明确。

那么非洲有黄金吗?

的确有,一直到现在,美洲,非洲,依然是全世界重要的产金地。

但是很可惜,来晚了,而且位置出了偏差。

东非的黄金,比如古埃及的黄金就来自东非苏丹,这时已经被阿拉伯人挖空了。

西非有许多金矿,但是大明的船队抵达的地点,偏偏是东非。从东非的陆路上去西非,需要穿越撒哈拉沙漠。

【每一次都在遗憾,就差那么一点点,那么一点点。】

【就是差的那么一点点,让大明错失了海上贸易的主动权,从此海上贸易一蹶不振,华夏渐渐退出大海争霸权,直到彻底丧失海上地位。】

差了哪一点?

除了抵达的方位不对,带回的产品用途也不对。

郑和带回了大量的胡椒,冲击了大明的胡椒市场,让原本昂贵的胡椒贬值,变得便宜。

当时因为朝廷缺钱,朱棣开始用胡椒给官员发俸禄,贬值的“胡椒薪水”让大明的官员非常不满,不能对皇帝表达不满,那就对郑和表达。

郑和的胡椒,动了所有官员的利益,这也是朱棣一去世,郑和下西洋活动就停止的原因之一。

但是此时的胡椒,在欧洲依然是非常昂贵的,这一门生意依然被阿拉伯商人掌握,阿拉伯商人用中亚的胡椒,在欧洲换取黄金白银。

但凡郑和船队有点生意头脑,或者那些官员有点经商头脑,把胡椒卖去欧洲,别说白银,黄金也能赚到。

但是没有如果,郑和的船队什么都有,武官居多,还有医务人员、执掌朝贡外事的人员、观星导航人员和翻译人员,偏偏没有海商。

大明从一开始就不重视商人,唯一一位有经济头脑的官员张居正,还要等到大明末年才能出来力挽狂澜;

封建帝王体制的思想,也注定郑和看到好东西想到的第一个想法是带回去献给皇帝。

但是说真的,黄金不比胡椒更好吗?

“原来胡椒在欧洲还是价比黄金……”

永乐年间,刚刚领了“胡椒薪水”、正在自己府中辱骂郑和的官员一愣,看着碗里大量的胡椒粉,突然不舍得吃了。

原来是他狭隘了!

眼前只有大明这一片土地,完全忽略了胡椒真正的价值。

永乐年间没有开放海禁,但是官商可以贸易,他们完全可以委托官商与海外进行胡椒贸易,天天自己骂骂咧咧的吃,真是暴殄天物!

“不吃了不吃了,拿去换黄金!”官员都舍不得让家人吃胡椒粉了,赶忙把桌上的胡椒粉收起来。

家里的小孩咬着筷子:“爹,那胡商狡诈,知道大明胡椒贬值,不会给您开高价的。”

“是啊,胡商都是低价收高价卖,不会给我们高价。”官员收胡椒的手一顿,也想到了这里,手停了下来,深深一叹,“若是能直接跟欧洲交易就好了。”

虽然他还是不赞同经商,但是也不得不承认

,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_[(,才不会被欺瞒被蒙骗。

想到这里,官员看向家中儿女,他子女众多,却不是每个都擅长科举,不如另寻出路。

“这一次天幕后,陛下应该会开放贸易,你们有兴趣的,可以一试。”

儿女们眼神闪烁,没有直接说有没有兴趣,官员也没有催促。

大明就算发展贸易,定然还是贯穿经商不得当官,当官不得经商,让儿女们选择经商,就是彻底告别仕途,这对有野心的男儿来说,是很难抉择的事情。

但是对本就无法参加科举的女子来说,却是多了一条出路。

虽然没有回答,但是让有心者心里多了一颗启蒙的种子,开始对海外生出兴趣,与探索的好奇心。

【永乐年间,大明依然走在海外贸易的前列,明成祖朱棣又被称为“永乐大帝”,派遣了郑和六下西洋,支持了大明最远的海洋征途,发展出了“永乐盛世”;

【同一时期,葡萄牙国王是若昂一世,被称为“若昂大帝”,是葡萄牙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若昂一世提出了向海洋进军的国家政策,并且亲自上阵,带兵攻下非洲重要岗后休达,开办航海学校,支持海洋事业。】

【永乐大帝去世后,朱高炽禁止了海外贸易。而若昂大帝去世后,他的儿子——著名的恩里克王子,也被称为亨利王子,继承了他的理念,继续探索海外,4次亲自航海,建立海外殖民地,掠夺奴隶开始了黑奴贸易,开始建立海洋霸权。】

朱棣恨恨地瞪着胖儿子:这个惨痛的对比,同样是大帝,他的儿子,怎么差别人这么多!

朱高炽:“……”

父皇别瞪了,他也没办法,下西洋开销太大,带回来的收益太小,国库支撑不起。

父皇都没钱给大明官员发俸禄只能发胡椒,他难道就能生出钱来吗?

不能,那就只能节省一点,他自己也很节省的!

【永乐大帝的孙子继位后,再次起用郑和,第七次下西洋,郑和死在了海外,被埋葬在古里。】

【1433年,郑和去世的同一年,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去世。】

【1524年,达·伽马同样死在海外,在印度科钦病逝,这个地点与郑和的埋葬地点古里十分近,东西方两位伟大的航海家以这样神奇的方式会晤。】

【此后,葡萄牙开启了海上霸主的地位,而大明彻底丧失海上主动权。】

郑和病逝于古里后,船队归国,明宣宗赐葬郑和于南京牛首山南麓,不过这里是衣冠冢。

海外的古里有郑和墓的景点,经常有华夏人去瞻仰。

在葡萄牙取得海上霸权后,西方人更多的是记住达·伽马的名字,而大明的郑和,在明朝后来的阉党与东林党之争中,不少资料被毁,以致于现代甚至还有学者怀疑郑和下西洋是造假。

但是现代不但用在郑和下西洋沿途国家留下的“永乐通宝”与大明瓷器等证据,甚至还在非洲留下了当地人与大明水手的

混血后裔。

【明朝因为缺铜钱,其实是下达过“禁铜令”,禁止铜钱外流。这一点宋朝也下达过,但是与宋朝的禁铜令一样,作用不大。】

【现代考古学家在日本发现过48处明朝铜钱遗址,是永乐通宝,足足55万枚。除了日本的55万枚的永乐通宝,还有泰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阿曼、伊朗、肯尼亚、坦桑尼亚等等地方,这些铜钱是如何在“禁铜令”下如何流出海外的,这一点大概沿海的官员才知道。】

明朝严禁铜钱出口后,反而衍生了类似现代“www.youxs.org”的手段。

比如日本,产白银,也可以使用大明铜钱,于是有了操作空间。

当时大明缺钱,1两白银可以兑换700-800文铜钱,日本1两白银只能换约250文铜钱,日本铜钱的购买力比明朝强。

一部分商人走私铜钱和铜料,到日本把铜钱留下,采购一批货物到明朝卖掉,换成铜钱再出海。

或者再简单一些,拿着铜钱到日本,兑换成白银,然后拿着白银回国兑换大明铜钱,再带着铜钱出国……

“华夏周围的这些国家,比如日本,东南亚诸国,一直可以使用华夏的钱币,也在走私华夏铜钱,是不是也可以使用货币战争?”

一直比较重视商业的赵匡胤有了活学活用的想法。

这些周围的国家虽然一直吸收着华夏的文化、华夏的经济,然而从后世的情况来看,并没有对宗主国心怀感激,吸血后就翻脸不认人。

既然他们这么喜欢宋钱,他刚从天幕上学了诸葛丞相的“货币战争”,是不是可以用这些国家试试手?

赵匡胤眼里闪过一丝阴狠:他可不是什么善人,走私大宋的铜钱,给大宋带来灾难,那就让大宋给他们一个更深刻的教训!

【此外,大明后期不再下海,还有个重要的环保因素,缺木材。】

华夏的建筑、陵墓、商船,全是用木材打造的。

清朝时期皇帝的帝王陵缺金丝檀木,其实更早的明朝,同样缺木材。

郑和船队全是用木材打造,当时还是在华夏本土造船,后来当华夏本土木材不够后,造船商转向东南亚,在东南亚建立造船厂,用当地的木材,并且带去了大明的造船技术。

直到清朝时期西方进行工业革命有了钢铁造船技术之前,大明的造船技术都是世界顶尖的。

【我们可以看到,东南亚国家给大明朝贡的物品中有犀牛角、象牙、珠宝甚至美女,唯独没有木材。】

【但是东南亚国家不把木材进贡给大明,是不知道大明缺木料吗?完全不是,事实上他们对外的重要贸易就有红木等其他木材。】

【东南亚国家并不傻,是上贡了木材,让大明打造更多的商船方便把船开到家门口,还是让大明把造船厂建在自己家中,很好选择。】

桑弘羊与东郭咸阳、孔仅几人讨论了起来。

桑弘羊惋惜:“这后世的朝廷

好像完全没有懂商业的,这种亏本买卖都做。”

“缺木材进口木材可比进口船只要划算,原材料比成品便宜多了。”本就是大盐商的东郭咸阳十分熟悉这种手段,就如同他从产盐的地方收购大量的盐,到不产盐的地方高价售卖。

当然,这是盐还不归朝廷官营的时候,现在因为天幕,盐铁官营提前了,价格统一由朝廷调度,官府提供煮盐场地和生产工具,召募百姓自备生产费用制盐,然后由官府收购、运输、销售。

本是大冶铁商的孔仅道:“这些东南亚人看起来不起眼,商人脑子倒是灵活。”

“不,是大明的海商灵活,海外建厂的还是大明商人。就地取材的成本比进口木材便宜,在当地雇佣工人应该也更便宜。但是若是在大明买海船,就更贵了。”

桑弘羊有些可惜,大明官府不重视商人,但是商人的脑子还是很灵活,可惜了,不被重视,最终便宜了东南亚人。

“木材不够,大汉自己种树。铁矿不够,继续找矿开采。”刘彻霸气的给出来自帝王的命令,“海外也不能放过。”

他野心勃勃看着未知的地域:果然,疆域还是越大越好。

大,才有机会找到更多的宝藏!

【在郑和下西洋时,知道去大明朝贡可以换来更多好处,东南亚国家非常积极,搭乘郑和宝船去大明朝贡很积极。当郑和不再下西洋,东南亚国家完全不愿意自己花钱去朝贡,以致于到了万历皇帝年间,还有人以为大明的皇帝是洪武皇帝或者永乐大帝。】

“难怪天幕说大明的朝贡制度是当冤大头,这么看来,就是养了一群养不熟的白眼狼。”李世民深深感慨,他就算当天可汗,说天下人都是他的子民,也没说子民不肖时不打子民。

“夷人畏威而服德,想要靠怀柔靠利益拉拢,只有等着被吸干血然后彻底蚕食。”

尉迟敬德亮起了拳头:“还不如打服再说。”

秦琼也微微笑着:“孩子不听话时,打一顿就好了,大明就是打孩子打少了。”

“打仗不需要钱吗?”房玄龄看着武将们大放厥词,一句话把所有武将干沉默了,“军费你们给?”

武将们:“……”

嗯,刚刚他们说什么了,什么都没说。

李世民也不说话了。

天幕说什么来着?

大明一直缺钱?

那没事了。

或许相比军费,还是那点赏赐更省钱吧。

这一点,身为帝王李世民很懂。

【永乐盛世都缺钱,后面怎么能避免?】

【所以我们能看到,嘉靖皇帝想要炼丹修道,就得派小太监去民间敛财,小太监去盗了他老祖宗的墓,最终也只是轻拿轻放。】

【或许,小太监也知道,民间不断被搜刮之后,根本凑不出嘉靖想要的钱财,只有去他祖宗的墓里“吃大户”才有希望。】

嘉靖的丹药里,除了童子尿,“红铅”,即宫女被逼采

取的女子葵水,还有黄金、丹砂等贵重矿物。

当大明国库在缺钱,缺金银铜的时候,嘉靖为了自己的长生梦,还在用黄金炼丹。

“刚刚朕听到什么?丹药是用什么做的?”

刘彻有些崩溃。

天幕说过历史上的他也曾被方士欺骗过,他不会也吃过这些玩意吧!

大臣们比他神色轻松的没几个。

秦汉时期,信方士的并不仅仅是帝王,许多王公贵族家中都有供奉方士,彼此互相介绍,一起愉快磕丹药。

刘彻被骗的一些方士,本就是大臣或者贵族用过后觉得好,才推荐给帝王的。

也就是说,论吃丹药,大臣们吃得更早。

现在,一个个都有些痛苦,甚至隐约感觉自己腹中有些疼痛。

完蛋,不会是丹药中毒了吧!

【嘉靖皇帝去世之后,隆庆皇帝开放了海禁。海盗有了经商途径,摇身一变成为了商人,开始重新捡起海外贸易。】

【至此,困扰了大明几百年的海盗问题,就这么解决了。】

【所以你看,海盗真得是刁民难驯吗?】

【就如同山贼,什么时候最多,百姓吃不上饭的时候,朝廷昏庸无道的时候。】

福建巡抚曾经说过一句话:“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开海后到明朝末年,东南沿海再也没有了所谓的“倭乱”时间,萎靡了两百年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恢复起来,来自日本和西洋的白银源源不断的流入大明,暂时缓解了大明的白银危机。

但是,依赖于外来的白银,最终也带来了外来的危机。

明朝,也曾出现过海上贸易的繁荣期,那就是“大帆船贸易”。

“大帆船贸易”,始于开放海禁之后,西班牙等国家发现美洲之后。

当时欧洲已经实现了金本位制度,美洲的黄金主要运往欧洲,但是白银怎么办?欧洲的白银已经贬值了。

当明朝开放海禁,西洋人惊喜地发现,在大明,白银依然很有价值!

东方的大明王朝渴望白银,西方的欧洲王室渴望大明的陶瓷、丝绸,双方一拍即合,于是出现了一条跨越几个大洋的国际贸易航线。

欧洲人从美洲开采并且冶炼白银,带着白银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抵达东亚购买大明王朝的陶瓷和丝绸,再把这些物品运回欧洲。

明朝中后期,大明南方因为繁荣的海上贸易,出现了众多经济发达的城市,比如南京、苏州、松江、宁波、漳州、广州等,当地手工业赚了大钱,然后改进技术提高专业生产水平,扩大生产规模,生产更优质的陶瓷和丝绸,换回更多的白银。

这就是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背景,出现了许多手工作坊,出现了众多主动研发的丝织品行业的新技术,出现了短暂的商业繁荣阶段。

这一时期,是万历年间,张居正执政,他

用“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和杂税总结,统一用白银征收,按照田亩折算缴纳,短暂的解决了大明的赋税杂乱的问题,帮大明续命了几十年。

【但是成也白银,败也白银。】

【过于依赖海外白银,就会导致一旦输入通道出现问题,对大明带来的影响前所未有的巨大。】

【首先,给大家讲一个经常出现在海盗影视剧里的海外宝藏的传说,名叫“德雷克的宝藏”。】

西班牙殖民美洲后,西班牙商人用骡马把产自秘鲁的金银运送到巴拿马的迪奥斯港,在这里集中装船运往西班牙。

当地的美洲土著饱受西班牙的殖民,对西班牙人非常厌恶,当英国海盗到来之后,美洲土著告诉英国人:西班牙人会在明年春季再次运来金银,并且把英国人带到了迪奥斯港口,帮助英国人侦查西班牙人。

1573年3月30日,英国海盗德雷克在美洲土著的帮助下,带领英国士兵在迪奥斯港抢劫了西班牙商队超过20万两白银。

除了20万两白银,还有5吨黄金,多到英国船只无法全部带走,只能将带不走的金银藏在附近的洞穴,或者埋在树下。

后来,德雷克在更大的财富冲击下,把这笔财富遗忘了,20万两白银和5吨黄金,成为了不解之谜。

这个故事,是电影“海盗藏宝图”的由来,还有传说“德雷克的宝藏”的由来。

隆庆年间,刚刚开海禁的商人本以为好日子到了,没想到还有更好的消息。

沿海商人听到天幕的消息,出海的心情更加迫不及待:“美洲在哪里!”

“秘鲁在哪里!”

“我的黄金白银在哪里!”

有人还记得天幕说过的农业卷,那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三国鸟粪战争”:“秘鲁,是不是那个为了鸟粪打起来的国家?”

“没错没错,我还记得是在沿海,是海鸟的鸟粪让它致富。”

“这可真是个好地方!”

“不要黄金要鸟粪,真是不能理解。”

一位已经买了海船准备出海的商人,一边在招募水手,一边顺便插话:“没什么不能理解的,黄金被西班牙人随意掠夺,鸟粪也被人抢夺,说明拳头不够硬,都一样。”

“拳头不够硬,有再多财富也如小儿抱重金过市。”

被招募来的镖师打磨着手中的长枪,把金属枪头摩擦的闪闪发亮。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武器,冷兵器是用来近战的,www.youxs.org,近战还是冷兵器更好,所以海上商船都会火炮、www.youxs.org。

“还是得能打!”

水手羡慕地看了看镖师发达的肌肉,拍了一把来送别的儿子的头:

“在家好好习武,日后爹爹带你去海外找黄金!”

“嗯!”

年幼的小孩两眼亮的比黄金的光芒还灿烂,从现在开始,他的心中已经

被种下一个海外冒险的梦想,也许在日后会发芽,直到在海上迎风而长!

【大明海外的白银,依赖于美洲。】

【但是美洲完全没有大明说话的份,当英国与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时,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大明。】

1577年,还是这位德雷克,抵达南美洲西海岸的智利,当地美洲土著以为他们是西班牙人,用弓箭和长矛欢迎他们。

德雷克仓皇逃走,转向智利的瓦尔帕莱索,缴获西班牙人的金银多达2000万。

此外,德雷克在无名海滩上抓到了一名正在海滩上晒太阳的西班牙海盗,从他住处搜到了13根银条,打起了劫持商船的主意。

在劫持的西班牙领航员的帮助下,英国海盗打败了西班牙商船“圣母沉思号”,在里面发现的财富,用闪瞎了狗眼来形容毫不夸张。

“圣母沉思号”上有多少金银呢?

13箱银币,26吨天然白银,36公斤黄金和大量黄金工艺品,折算成现代价值,至少5000万美元!

德雷克一次抢到的白银,相当于明朝两年的白银产量,而这些金银,原本是西班牙商队要运输到大明换取生丝与瓷器。

光是把这些金银搬到“金鹿号”上,英国人就用了整整6天时间!

愤怒的西班牙海盗知道船被劫了后,布下天罗地网,尤其是在麦哲伦海湾严防死守。

于是,“金鹿号”得到消息后,选择绕路,从亚洲航行。

最近的时候,“金鹿号”来到了菲律宾的棉兰老岛,来到了印度尼西亚的特尔特纳岛。

这个时期,大明有大量的福建两广地区商人在这两个地方工作求生,并且有华人包少师与德雷克打过交道,提出要把德雷克带回大明见皇帝。

很可惜,德雷克不愿意跟着包少师去大明赚钱,因为他不缺钱。

万历皇帝依然不在意海外的形势,根本不知道这一笔巨额金银原本是西班牙商人要运往大明的。

德雷克极度不差钱,在印度尼西亚购买了6吨上好丁香,带回欧洲,然而在海上撞到暗礁,为了活命,抛下了3吨丁香和两门大炮为海船减重。

回到英国后,德雷克向英国王室缴纳的财富,抵得上王室一年的收入。伊丽莎白女王个人投资了德雷克的船队,单独个人分成就可以拿到王室半年的收入。

靠这笔巨额财富,德雷克换取了伊丽莎白女王赏赐的爵位,从海盗摇身一变成了贵族。

也因为为英国带回大量的金银流入市场,这位曾经家中有11个兄弟姐妹的贫民、后来令西班牙海盗闻风色变的英国海盗始祖,成为了英国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英国政府当时打造的“半便士”钱币上,图案是德雷克的“金鹿号”,还有一首民谣叫做“德雷克的鼓”,意思是如果英国遭受危险,吹响德雷克的鼓,德雷克就会立刻前来营救。可见英国人对德雷克的喜爱。

“难怪遗忘了20万两白

银,原来还有26万万两白银和36公斤黄金!”

万历皇帝躺不下去了,眼睛都看直了:这么多金银,原本应该是大明的!?[(”

他深刻记得,天幕所说,这一船金银原本是西班牙要运来大明交换生丝和瓷器。

大明如果有这13箱银币,26吨天然白银,36公斤黄金,还有之前的20万两白银和5吨黄金,国库哪还至于那么贫穷!

“郑和船队的其他水手还健在吗?”万历皇帝前所未有的积极起来,询问得不到答案后,直接派人去找人。

他觉得,祖宗的想法很好,大明就是需要出海宣扬国威,非洲都去了,美洲还没有大明人涉足怎么可以?

这就派人去美洲!

“从贫民到民族英雄……”大明海盗林凤受到了启发,“哪怕当了海盗也能当民族英雄吗?”

同样出身不高,同样被迫成为海盗,同样到异国他乡寻找机遇,德雷克能变成贵族、变成英国人喜爱的民族英雄,林凤却在被大明和西班牙联手追杀。

但是林凤在海盗团内部、以及驻扎的东南亚岛屿上,很受当地人喜爱。

哪怕林凤后来失踪,菲律宾依然流传着他的传说,把林凤从西班牙人包围圈中逃跑的地方命名为“林凤渠”,为林凤塑像,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公开宣布林凤是他的先祖。

可是对林凤个人而言,他并不想一直做个被追杀的海盗,能封爵列侯,光耀门楣,是华夏男儿的执念。

林凤看向占领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假如他把这块领土打下来送给大明,他是不是可以封爵列侯?

紧接着立刻摇了摇头,不,大明已经是王朝末路,大明的皇帝不是那位英国女王,不会对他这么大方。

还不如,赶走西班牙殖民者后,自己在菲律宾称王!

【大明缺少了西班牙的白银,距离帝国崩塌更近一步。但是对于丢失金银的西班牙来说,完全不重要。】

【西班牙皇帝腓力二世得知这艘船被英国海盗劫走,并没有打算追究。因为当时葡萄牙国王亨利去世,没有继承人。腓力二世的母亲是葡萄牙公主,他急着去接收新的王位,而且西班牙占领了美洲,黄金白银源源不绝。】

宋明清所有皇帝,发出羡慕的声音。

看看别人这皇帝当得,又有王位又有金银,再看看自己!

“娶别人的公主就可以继承王位,朕的后宫还有高丽公主,朕是不是可以继承高丽王位?”朱棣突然发现自己“名正言顺”的名义又多了一条。

不如,等高丽国王去世,自己作为女婿,去照顾一下岳父的国家?

【当海外的白银大量涌入后,大明百姓手中的白银就开始贬值,变得不值钱的白银能兑换的粮食和其他商品变少,慢慢形成了通货膨胀。】

【然而等通货膨胀暴发时,能处理这个问题的张居正已经不在了,万历皇帝连处理问题的心情都没有,只能放任问题越来越严重。】

【而同一时间,大明还面临着已经殖民到家门口的劲敌——西班牙。】

万历年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以菲律宾为中转站,从菲律宾带着金银去大明交易,吸取越来越多的华人来菲律宾务工。

后来万历皇帝以为菲律宾有金银,派人去勘探金银矿,西班牙本就对原来越多的华人忌惮,抓到万历皇帝的人,认为是想里应外合攻击西班牙,于是分别在1603年和1639年,制造了两次大屠杀,屠杀华人。

万历皇帝知道后大为震惊,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万历皇帝怒了一下,就怒了一下。

【万历皇帝以为,不去招惹就不会发动战争,但是却不知道,正是因为这样窝囊的行为,让西班牙越发认为大明好欺负,就在菲律宾岛上,列出了侵略华夏的战略计划。】

万历皇帝:“……”

他感觉又被嘲讽了,但是这并不是错觉。

朱元璋怒骂:“窝囊废!”

他老朱家的子孙,怎么如此废物!

【仿佛是被屠杀者的怨气,就在那一段时间,先是西班牙往大明运输的白银减少,然后其他海商往大明运输白银的商船连续三年发生海上事故,遭遇了海难,白银的输入直接中断,货币系统一直有问题的大明再次陷入钱荒,最终走向白银帝国的崩塌。】

朱元璋看到这个结果,并不意外,带着一种宿命一般的悲凉,语气沧桑:“朕就知道大明依赖外来的白银不可行,才发布的禁银令,可惜,没有解决根源问题,最终还是因为白银亡国。”

大明立国之初就铜不足,大明宝钞也不可行,白银全依赖外来,这么看来,依然没有解决问题。

大明的钱荒该如何是好?

这些走私钱币的商人如何整治?

不擅长经商的朱元璋突然深深地感到了疲惫,他意识到,恐怕还是得找商人来探讨,还得自己组建船队去海外开发自己的金银矿,不然迟早会走上老路。

【假如郑和发现西非或者美洲的金银矿,假如大明船队能劫走西班牙或者英国的船队,崇祯皇帝也不至于因为白银亡国。】

比如李自成,曾经是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后,为了生存,先去驿站当驿卒,结果遇上裁员,失业了;

后来又去参军,遇到朝廷欠军饷,继续饿肚子——明末时期,军士同样地位低下,武将地位不如文官,不是破产农民不会主动去当兵。

忍无可忍的李自成带着被欠军饷的士兵揭竿而起,无数破产的农民纷纷来投,立刻汇集了千万大军。

【可惜,没有如果。先不提大明不重视工业,有没有这个开挖的技术,连大海都出不去,挖什么挖。】

【哪怕我给大明皇帝一张地图,他们都没法挖到。】

朱元璋:“……”

又被骂了。

偏偏还是事实。

财富就在眼皮子底下,看得到挖不到,好气啊!

玄烨也非

常心动:“大明没有办法,难道我大清也没办法?”

不知道他的朝中有没有郑和这样的人才,天幕连地图和位置都给出来了,不去挖回来简直是暴殄天物!

【曾经,我们说西洋人是蛮夷。】

【万历年间,西洋人说大明是蛮夷。】

西班牙使者德阿德认为明朝思想上就比欧洲落后,评论大明:“明朝人只知事物的皮毛,其他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几何,除加减乘除外不会别的计算。他们认为太阳月亮是通人性的,天是扁的,地不是圆的。”

他写书《出使福建记》和《记大明的中国事情》,总结了自己的部分观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物产丰富。中国人有教养,温文尔雅。中国人自以为是世界第一,除非上贡,外国人不能进入他们的国家……”

如果说前面还算客观,后面就非常犀利:

“中国的老爷们蛮横,百姓像崇拜神一样地崇拜官员。中国人怯懦,日本人与菲律宾人比他们勇敢的多。”

桑德总督看完之后得出结论:主张以武力征服中国!

“日本人和菲律宾人比华夏人勇敢?开什么玩笑!”武德赫赫的大汉武将们齐齐炸锅了。

别以为他们不知道日本和菲律宾是什么人,汉人又不是没打过交道。

东汉时期,日本已经派出使者来朝贡汉光武帝刘秀,当时的日本还没有统一的国家,还是原始的部落制。

刘秀见来者矮小黑瘦,赐名“倭国”,还赏赐金印“汉倭奴国王印”,金印中的“倭奴”就是当时汉光武帝给日本人起的名字。

对日本人的印象,汉人都觉得:那倭国人竟然比我们勇敢,西洋人眼睛瘸了吗?!

隋唐时期,与海外贸易更频繁,见过更多日本人和菲律宾人的唐人更激动。

“我大唐的女人都比日本人勇猛!”

大唐立国之初,还健在的平阳昭公主李三娘气得恨不得立刻率领娘子军打去日本。

“后世的男子废物的很,竟然被人给出这样的评价,还不如让我们娘子军去!”

她越想越心动,如今太子大哥与二哥争夺皇位争的你死我活,天幕提到唐太宗是二哥李世民后气氛又变的诡异起来。

李三娘听说,父皇有意主动禅位给二哥,但是太子大哥依然不甘心,还在运作,甚至在拉拢自己。

李三娘烦不胜烦,本就有心去镇守边关远离宫廷,现在有了新的想法。

天幕夸过自己之后,父皇和兄弟都对她更为宽容,她若是此时提出去打日本,远离这片政治旋涡,不知道会不会被同意?

“日本人想,葡萄牙想,西班牙人也想。”朱元璋冷冷地总结,“大明简直是一头肥羊,人人都想啃一口,但是皇帝竟然毫无反应,废物!”

天幕曾经讲述过,日本的丰臣秀吉在朝鲜与大明作战,葡萄牙曾借口经商占领大明海港并与大明作战。虽然这几次都是大明胜

利,但是耗费了大明的大量国力。

打仗打的就是钱,朱元璋可以想象,本就亏空的国库,经历过多次对外战争后,会如何空虚。

?西羚墨的作品《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最新章节由??全网首发更新,域名[(

或许,连士兵的军饷都发不出来,跟宋朝末年一模一样!

正想到兵饷,天幕就为他说出了答案。

【崇祯皇帝亡国后,大明拖欠士兵的军饷,达到了惊人的百万!】

【当时从南方运来的税款,只有区区几万。】

【前面我还说过,东南沿海对外商贸发达,为什么税款只有几万?】

崇祯帝很苦闷:对啊,他也想知道。

朱元璋难得心虚:大明初年,他就因为发不出军饷狂印大明宝钞,没想到一直到末年还是发不出军饷!

这样看来,好像不能光怪后世子孙无能?毕竟他也没有解决军饷的问题。

【这一点,前面提过的西班牙人德阿德知道。他在书中写道,东南沿海的官员每餐吃50多道菜,有各种酒水,一次宴会持续八个钟头;】

【这一点,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也知道,李自成单纯是从北京城官员家中搜到的白银,就达到了3700多万两白银。】

【明朝的官员,单纯看工资条,堪称清廉典范。但是再看灰色收入,就知道国库没钱不是没有原因的。】

刚刚还在愁军饷的朱元璋要气疯了:“50多道菜!各种酒水!八个钟头的宴会!”

这比他这个皇帝吃得还要好!

一个个还在哭穷,他剥皮萱草竟然都没起到作用!

“大明这么有钱吗?”连性喜奢华的刘彻都惊呆了!

他是性喜奢华,但是大汉没有太大的条件给他奢华,现在的奢华也就是在天幕科普各种食物的做法后,有了面点和豆制品全席。

还有许多外来食物,还在外面的土地里。

刘彻幽幽地看向西方:“不知道张骞到哪里了,朕也想试试50多道菜的宴席。”

他连后世的官员都比不过,真是,这皇帝当得还不如大明的小官滋润!

嬴政微微皱眉:“有每餐吃50多道菜的钱财,为什么不打造船队称霸海上?”

若是能制霸海洋,吃什么没条件?

心中更喜爱霸业的嬴政非常嫌弃:“真是短视!”

【从大明上上下下的态度可以看出,明朝亡国的不冤。】

【对此只想说一句话:没救了,早点完蛋吧!】

朱棣哽咽:“天幕别放弃大明,大明还有救!”

然后再次嫌弃胖儿子:“你看看你!”

朱高炽无奈一摊手:“父皇,大明国库的问题您都没解决,不能怪我。”

大明的财政问题,只能说是遗留问题。

一代代积累,越来越严重。

朱棣遥望天际,想着种种遗憾,非常不甘:“这一次,朕不会这么放过。”

他眉头紧皱:“郑和已经出海了,不知道能不能看到天幕。”

朱高炽反过来安慰朱棣:“不要紧,郑和六下西洋,这一次没发现,还有下一次。”

以后,大明一定做好全面准备,争取一次中标!

【皇帝们为了稳固统治,宁愿贫穷也不要商人巨富。但是保持贫穷大家能一直被你统治?谁愿意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去吃糠咽菜?】

【这里说得就是清朝。】

【清朝的对外政策,就是“宁愿贫穷也要安稳”。于是,我们见到了一个虚假的盛世,一个饥饿的盛世。】!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