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各怀心思

也不怪庞统等人都不太赞同发动北伐,毕竟这三年里,大汉内部也发生了不少的事情。

尤其是诸葛亮对用人制度的改革,导致了大汉内部利益团体之间的彼此摩擦和竞争。

原本的大汉内部,如果笼统一点分的话,只有益州派和荆州派两个政治派别,而如果分的细一点的话,益州派里要分出益州本土派和东州派,荆州派里也夹杂着一些元从派,再加上不太成气候的雍凉世家代表但总的来说,彼此之间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就只有荆州派和益州派这两个派别。

可如今形势不同了。

外部方面,以颍川派为首的中原世家派系加入到了大汉的版图里,这些中原世家显然也需要寻求自己的利益诉求,而作为底蕴极其深厚的中原世家,一旦全面进入到大汉官场,这就不是荆州派或者益州派一家可以阻挡的事情了。

内部方面,如今的东州派,对于自己的归属也出现内部动摇。

东州派本来是各地战乱中逃亡益州的世家大族的集合,被刘焉利用起来对抗益州本土派的,东州派中,荆州人和雍凉人士占据比较多的位置。

后来,因为东州派逐渐在益州立足,利益诉求逐渐跟益州本土派一致,而这个时空的大汉也没有丢失荆州,导致了荆州派一家独大,东州派和益州本土派不得不联合起来,成为了新的益州派,一起对抗荆州派。

可如今,随着底蕴更加深厚,人数更加庞大的中原世家入场,荆州派和益州派都感受到了威胁,隐隐有联合的趋势。

再加上诸葛亮开了那么一个口子,要求本郡出身的官员不得在本郡任职可对东州派来说,他们是利益团体,不是地域团体啊。

比如说李严,他就是南阳人,但他是东州派领袖.如果按照诸葛亮的改革划分的话,李严其实完全可以在益州当官,兼顾益州派和东州派利益的。

这就导致了东州派的人,一瞬间都成了香饽饽,成为了益州派和荆州派争相争取的目标。

至少对于李严来说,他现在也需要考虑一下,东州派的未来到底在哪里.是继续依附于大利益集团生存,还是趁此时机扩展壮大自身的势力范围,成为朝中的另一股相对独立的势力。

很显然,就李严的人性来说,他更倾向于后者。

所以这个时候的李严,其实也不是特别赞成发动什么北伐.内部的利益分配都还没有解决呢,谁有心思去外面打仗啊。

而庞统呢,根本不用说,他就是荆州派的代表人物,现在不仅要面对外部中原世家的威胁,内部还得协调好跟益州世家之间的利益分配,还需要争取东州派的支持.他也没心思搞什么外战。

至于徐庶徐庶现在是颍川派推到前台的一个代表人物。

其实徐庶本来是不想站到前台来的,毕竟他就是个寒门出身的人,很清楚这些颍川世家真正要推举的人是谁.那是陈群之子陈泰。

只可惜,陈泰是降将出身,至少在五年内,陈泰是不可能获得大汉朝廷内部的信任的,也就是说,如果颍川派主推陈泰的话,在大汉朝廷内部就得丧失至少五年的话语权。

因此,颍川世家大族派人跟徐庶私下接触,希望徐庶能站出来代表颍川世家的利益,而作为回报,徐庶将会被颍川世家大族所接纳,一下子由寒门成为世家豪门。

这事儿吧,听起来好像没啥大不了的,但实际上,真的很重要.这意味着,哪怕以后颍川徐氏后嗣无能,也可以在颍川世家的支持下,继续在朝廷任职,保持世家豪门的地位。

这是一个关系到家族传承的事情,世家大族等于是在向徐庶承诺会守护颍川徐氏的传承。

世家大族几辈子的奋斗,不就是为了这个嘛。

再一个.其实诸葛亮也希望徐庶能站出来,成为颍川世家的领导人。

在这个时代,是免不了要跟世家大族打交道的,而以颍川世家为首的中原世家,也不可能不寻求在朝堂上的利益一个不受到朝堂约束的势力,诸葛亮是怎么也不会放心的。

与其放任中原世家门在朝廷内部野蛮生长,最后连诸葛亮都不知他们会成长成什么样,倒不如给他们安排一个自己信得过的头目作为他们的代言人,这样双方沟通起来也比较顺畅。

颍川世家可以直接跟诸葛亮对接,寻求自己的利益,而诸葛亮也可以利用颍川世家来平衡益州世家和荆州世家,为朝廷和皇权争取最大的利益。

就这样,徐庶被两边要求,赶鸭子上架的,成了颍川世家的代言人。

至于为什么不找张溪.开玩笑了,那可是现在的大汉军方第一人。

颍川世家不可能去主动联系张溪,凭白给自己增加一层“染指军权”的嫌疑,诸葛亮也不会允许颍川世家把手伸向张溪,敢伸手的话,诸葛亮就不介意剁手。

嘛,扯的有点多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地盘大了,利益团体多了,大汉的内部,也开始出现权利阵痛了。

庞统,李严,徐庶,姜叙等人,各自有各自的政治诉求,如今的重心,也都放在如何在朝廷内部获取相对稳定的话语权和政治利益上面,一时间,谁也没想着要主动出兵北伐。

再加上.抛开内部纷争不谈,现在也确实不是什么北伐的好时机。

“丞相岂不闻“大其不伐丧也”?!”李严站出来,对着诸葛亮拱手说道,“曹魏虽为仇讎,然丧其主,此时伐之,不仁也!!!”

这话说的吧,多少有点假仁假义了.但,确实是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

其实吧,大家都知道,李严说这个话,还真不是为了遵守什么礼制,他就是单纯的觉得现在不适合出兵,因此找了一个道义上的理由。

可问题是,这事儿你搁那些寻章摘句的书呆子身上好用,在场的哪一个不是人精?!

尤其是诸葛亮,那可是曾经在江东舌战群儒的人物啊。

“正方既读《公羊》,岂不闻“君弑,臣不讨贼,非臣也;子不复仇,非子也”?!”诸葛亮微微一笑,说道,“曹贼弑君篡汉,汉室倾颓,幸有先帝于西川继承大统,嗣武二祖,重兴汉室若我等因丧而不伐罪,何为人臣也?!”

咱们季汉继承的是两汉,两汉的仇,那就是季汉的仇。

你别管汉献帝是不是还活着吧,至少在季汉的官方层面,曹魏就是弑君篡汉了,这样的仇人,你说因为他们死了主君就不讨伐,那咱们还算什么汉臣,季汉怎么还有脸说是“嗣武二祖”?!

这等于是在自己否定自己的立国基础啊!!!

伱看吧,同样是一本《公羊传》里的话,不同立场的人引用不同的段落,就能产生完全相反的结论。

其实啊,真的,从来不是儒家迂腐,儒家其实是最懂得变通的学派,真正迂腐的,是那些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

暂时解决了大义上的问题,诸葛亮还想继续劝说剩下的人,可这个时候,徐庶站出来了。

“孔明,非是我等不愿北伐,只是.如今曹叡亡故,曹芳年幼,国政皆托付宗室大臣,曹魏正是主少国疑之时。若我等按兵不动,彼无外敌之压,必生内部之斗,早晚生出祸患,而我等若此时伐之,恐曹魏有同仇敌忾之心,如此反为不美!”

这话说的吧,倒是有点实际的干货了。

而诸葛亮对此的应对,也实际了很多。

他没有直接回答徐庶的问题,而是转身,来到自己的案几前,细心的打开一个小匣子,从里面拿出了一封卷轴,递给了徐庶。

这下,不仅徐庶诧异了,在座的所有人,都诧异了。

这操作,实在是有点太熟悉了.上次北伐,诸葛亮就是这么操作的,从而一举确定了北伐计划。

而等到在场的所有人都看完了这封密信后.更诧异了。

这封密信的内容,实在是太过于匪夷所思了。

里面居然记载了,曹叡临终前,宣诏托孤的种种细节。

而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曹叡如何在临终前欲托孤曹宇却被拒,又是如何接受了孙资和刘放的建议,临时增加司马懿为托孤重臣,让司马懿和曹爽共掌朝政的细节。

这种事情,根本不是一个密探能查探到的事情。

所有人看完了这封密信后,都对诸葛亮投去了质询的眼神。

甚至,大家都已经猜到了,这个一直被诸葛亮单独保护起来的密探,到底是谁.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