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〇二三章:三师上

司马仲宁被看得有些愕然。

通使他国是太史之务,收取贡役乃司土之责,盯着我这个司马做什么?

但在他的心里,也有一点明悟。仲荣父的言下之意,是要借助他与骊山小君的关系。因为骊戎一向比较排外,很难允许他邦之人深入其中,更别说横穿整个骊山。

这些年周人与骊戎贸易或交流,每次都是由她们派人引导,走的也是相对固定的道路。

借助私人关系,虽然不是邦交之正道,倒更有可能成功,的确是这位司土能想出来的办法。

仲宁知道仲荣父是为了邦国,心里却还是有些不快。

幸好又有其他人提出了另外的建议,乃是太姬嫃母之弟、左遂大夫伯栒父:“南山之阳,毕竟偏远,情势如何未可知也……若以贡甲为难,何不遣部分族人回返豳地,专司其职?昔年我邦居豳,唯行蓍卜,亦未曾通贡于大邑,无须捕杀大龟,其地又休养生息多年,大龟必然更多。”

周邦迁岐四十多年,尽管蒸蒸日上,但毕竟时隔不久,总有一部分族人怀念旧地旧俗,想着要返回豳地去。他们的理由也很充足,豳地乃是先祖开辟之地,九世邦君宗陵及历代先祖公墓所在,无论如何都不能随意放弃。

十一年前,羌戎之义渠部试图染指豳地,邦内族人群情汹涌,纷纷请战,邦君季历遂率领六千之众,将义渠赶回了豳地以北,还生俘了义渠之君,其后义渠再也不敢南下。

有如此邦情,伯栒父的话音刚落,即有数位遂大夫、下大夫响应,颇有一番声势。

邦君季历却皱起了眉头。回返豳地,还是继续在渭水流域深耕,这是周邦的大战略,关乎整个周邦未来的发展。而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先君公亶父,都是坚决要留在渭水流域的。

先君过世之后,他刚结束孝期,第一件事就是奉先君遗命,灭掉了两百里外、临近泾渭之会的呈国,一则作为后续出征的据点,二则方便后世沿渭水向东扩张势力。

就在这时,小史已将舆图取来,上呈至邦君季历案前。季历仔细看了一会,大致和叔襄、巫景所言差不多,一时也没有什么头绪。

伯栒父的回返豳地之议,虽不足取,但有句话说得很对,南山之阳毕竟偏远,情势如何尚不可知。哪怕真按照司土仲荣父之策,走通了骊山之道,此道离京邑也有三百多里,并非什么好的选择。

好在贡甲是三年一度,倒也不必急在一时。

而且,此事是西乡大夫临时提出,并没有经过邦君、世子、执政卿的事前筹划和商讨,就算由众人当场共议出一个结论来,恐怕也难以保证周全。

“兹事体大,当深谋细筹之。”季历以手止住众议,出言结束了这项议题。

接下来的共议,大致都十分顺畅和谐,没再出现较大的争论。如鸠杖免赋之制、司土司工更名等,都得以顺利通过。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仲宁的提议,将周邦的军制由两师改为三师,即在左师、右师之外,再增加一个中师。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