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〇二四章:商邑上

伯籍父已经是第三次来王畿了,许多的地方,可以算是轻车熟路。

在南四羁馆,他告诉贞眉,这附近泞地有商王的猎苑,设置有泞戍,以及供军队驻扎的泞趀。在猎苑以北,连接沁水、清水的沙水之畔,还设置有商王直属的“甸”,称为北甸,负责猎苑职人、泞戍驻军的粮食供给。

泞地原来也有宗族,称为宁氏。猎苑和泞戍设立之后,他们被商王奠置到更北面一带,定居后建有宁邑,也就是南三羁馆所在。

像宁氏这样的事情,在大邑商十分正常。不管是“四鄙”之内的王邑、“四甸”之内的王畿,乃至畿外“四土”之内的邦国土地,都为商王所有。

商王可以在畿内的多子、多尹,畿外的诸侯、诸邦伯领地中划出一块来置“甸”,称为“圣(垦)田”;可以从他们的邦民中拿走一部分人口,称为“奠人”;还可以将一些宗族的土地收回,然后在另一个地方予以安置,这就是“奠置”。

继续往北,是姒姓的辛氏之地。辛氏也就是有莘氏,乃一支非常古老的宗族,最早居于伊川一带,和居于崇高山一带的夏后氏为邻,帝禹之母即出自这一族中。夏后氏受命之后,禹子启封季子武观于其地,统合其族,亦称有莘氏,成为夏后氏的同姓宗亲。

但是这一支亲族,在夏商之争时,却是站在了夏后氏的对立面。他们和商族大帝乙联姻,陪嫁的媵臣伊尹,竟担任了大帝乙的左相。

后来商人进攻夏后氏,又是他们放商人通过自家领土,打了夏桀一个措手不及,不得不放弃王都,经洛原逃往后方的河东、山西重振旗鼓。

有这样的功劳,又身为商人的戚族,有莘氏在大邑商的日子一向过得不错。大邑商定王邑于河南时,他们在王畿之内,还有支族在东土受封,同商人一起抵挡东夷。等到大邑商把王邑迁往河北,他们也随之一同北迁,到了如今这个地方,于是依然位于王畿之内,其宗尹也在大邑商担任要职。

或许是为了彰显身为大邑商戚族的地位,辛氏所建的邑,名字即为“戚邑”,颇有一番规模,是南二羁馆所在,也是伯籍父一行入住的地方。

继续往北,至南羁馆,有大邑商于王邑之南设立的“南牧”,以及驻守的牧戍,供军队驻扎的牧趀等。

南牧以内即是王邑,其中淇水两岸至邑城之间的广大农田,尽皆为商王直营,称为“南囧”,并建有储存粮食的“南廪”。邑城的粮食及牲畜,多仰仗这“南囧”和“南牧”的产出,而商王也派有小籍臣、小刈臣、小牧臣等,负责管理这边的生产活动。

此外,大邑商六师之一的南师,也是驻扎在这块区域,同样就食于南囧。

虽然是商王直营的农田区,且王邑内不设羁馆,但其间也有邑有里,供耕种的奴隶及管理的职人居住,伯籍父一行不用担心食宿的问题。

诸邑诸里之中,最为繁华的是位于沬地的朝歌城。此城所在,本为未氏之沬邑,位于淇水之滨,邑中颇有规模。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