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肃劝诱李景隆一同出征之事,很快便惊动了曹国公府。本来已经对这个嫡子绝望的李文忠望子成龙之心又死灰复燃,几乎是押着李景隆来到了朱肃的周王府前来致谢。就连李贞都坐了轿子一同来给朱肃致谢,还去了皇宫寻老朱和马皇后谢恩,感谢他们提携李景隆这个不成器的孙子。
李贞是何等人?如今的皇亲国戚之中,唯剩他与老朱乃是平辈,且李贞简朴有德,便连老朱都无比敬重这一位好不容易寻到的姐夫。有他出面,李景隆随朱肃同去的事,基本就可算是板上钉钉了。
李景隆自己其实也动了心思,想要试试自己在海事上能不能打出一番天地。故而既已上了朱肃的贼船,便也任劳任怨的供朱肃差遣起来。他在大明钱庄干过许久,又善于交际,与各处豪商、地主大都已是熟识,朱肃便安排他去负责招商入股,复辟海上丝绸之路的事,自己则去张罗其余的事务。
忽悠,咳咳,说服李景隆的时候,朱肃自己也想起了一桩大事:虽然大明如今大力兴办船厂发展枪炮,但武器虽进步了,却忘了培训堪用的海军将领。如今一逢海事,朱肃能想起的还是只有张赫等寥寥数人,国子监中的武事科也只有陆军相关的课业,而独独缺了海军。
虽然现如今对大明来说,大海还只是一片任其徜徉的处女地,但再过上百年,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时代就要开始。甚至不需要百年以后,如今的西方就已经能造出跨越远洋来到华夏的快船,真比拼起海上力量和海军将领,中西两方谁能占优还尚未可知。
不过即使想要培训海军将领,如今也缺少相关的理论和底蕴积累。朱肃也只能将这份心思暗暗记在心底,等待日后大明积累了足够的海事经验之后再行开办相关的教育。不过现在此时,倒是也有能够快速积累大明海上经验的方式。所谓实践才能出真知,昔年老朱带着淮西勋贵们打天下的时候也没有几个人当真懂得领兵打仗,还不是硬着头皮就上了战场,打着打着也就会了。
既然如今海军理论还没什么积累,那么多拉几个人去海上逛那么一圈,或许就有人能总结出什么可用的教训经验出来。
于是朱肃便开始游说在京的诸多勋贵,劝他们入股参与此次出海行动之余,也劝他们派家中子弟上船共谋大业。为了多忽悠些人,朱肃四处大谈特谈未来天下局势,预言日后之功业必定出自于海上,若是不通海事则必定落于人后。况且连曹国公府的小公爷都跟着咱们上船了,曹国公府和天家那可是实打实的自家亲戚,若本王的这艘船真是贼船,还能拉上自家人去坑害不成?
原先勋贵们都觉得中亚西洋等地实在是太远了,功名还是该当马上取,应当督促子弟们学好弓马功夫,以待日后朝廷西征安南、天竺什么的。但被朱肃这么一番四处忽悠,颇有些人就这么被忽悠瘸了。特别是朱肃这厮如今在朝中还颇有几分“神异”,极有可能得了什么高人传承不说,那一幅坤舆万国图更是奇妙。明明千百年来都无人能肯定东边有一个“新大陆”凤鸣洲,这位皇子偏生就信誓旦旦,还能把那地方在图上事无巨细的画了出来。
甚至连凤鸣洲金山堡的金矿,甚至是作物的名称、亩产、效用,都能预料个八九不离十,就和早先便算定了的一般。
这样一位“未卜先知”的人物说未来的功名是在海上,那些勋贵人家还真就不敢不信的。有些勋贵不止拿出了家财支持船队西征,还如朱肃所愿派出了自家的子弟,去跟着朱肃出海好先见见世面。
这些勋贵子弟不论是不是纸上谈兵,大都也通晓一些武事,勉强可堪一用。再有从六部匀出来的那些当过主事的监生,朱肃这一回出海的文武班底,倒也算得上颇为豪华。
李景隆虽然在兵事上拉胯,但在商事沟通上,倒真有些常人所不及的能耐。借着昔日在钱庄里当差的人脉,很快聚集了许多愿意为大军出兵出资,且有志下南洋、西洋经商的商贾。在李景隆的牵线下,朱肃也抽空面见了这些愿意下海一搏的商人们,允诺大明将会允许他们以大明朝廷的名义,在南洋诸岛设置租界、供他们建立港口,建成的港口所有得利三十年内,可由商人们自行收缴。
三十年后,朝廷收回港口租界的所有权与征税权,但,参与建设港口的商家,依然可以在这座港口永久性的享受税费上的优惠。
这是后世政府招标引资的法子,但在此时,却还是第一次被宣之于口。一群商贾们不由惊叹于这位周王殿下果然会做生意,这等于是空口白牙的,直接白白的为朝廷收获了诸多在丝绸之路上的、已经修好的港口。
他们虽有怨言,但却也无法拒绝。建个港口能花几个钱?谁都知道,海上丝路一放开,这南洋诸岛的诸多港口就是一个个取之不尽的聚宝盆。纵然只能掌着这聚宝盆三十年,那也够赚出十辈子花用不完的银钱了。
况且,他们也不得不与朝廷合作。若是没有朝廷出面设立租界,少了朝廷的赫赫威名威慑,商人自个带着银钱远去海外建港,那南洋诸国的酋长们如何会理会你?不给你直接吃干抹净,便算仁义了!
有了朝廷的名义,那些酋长便断然不敢轻举妄动了。即便有一二脑子进水的敢乱来,那反而正中了朝廷的下怀:这不是把刀柄塞到了咱大明的手中,求着咱大明直接把他们全境全都收入囊中吗?
利益摆在眼前,商人们无有不允。更何况这回朝廷的船队往波斯救援,还能捎带着大家在海上走一段路……大明的商货运到西边一趟,那都是十倍百倍的利,即便只到波斯,那也能赚得个盆满钵满的了。
这几乎是蹲下就能捡钱的买卖,即便还需要匀出一部分利润来供养大军,商人们仍旧是趋之若鹜。很快出征的军需便攒的全了,甚至还出现了富余。朝廷也下旨召集了一万五千的江南卫所的军户随征,一切万事俱备,只等风信一到,便能扬帆远航了。
(本章完)
朱肃劝诱李景隆一同出征之事,很快便惊动了曹国公府。本来已经对这个嫡子绝望的李文忠望子成龙之心又死灰复燃,几乎是押着李景隆来到了朱肃的周王府前来致谢。就连李贞都坐了轿子一同来给朱肃致谢,还去了皇宫寻老朱和马皇后谢恩,感谢他们提携李景隆这个不成器的孙子。
李贞是何等人?如今的皇亲国戚之中,唯剩他与老朱乃是平辈,且李贞简朴有德,便连老朱都无比敬重这一位好不容易寻到的姐夫。有他出面,李景隆随朱肃同去的事,基本就可算是板上钉钉了。
李景隆自己其实也动了心思,想要试试自己在海事上能不能打出一番天地。故而既已上了朱肃的贼船,便也任劳任怨的供朱肃差遣起来。他在大明钱庄干过许久,又善于交际,与各处豪商、地主大都已是熟识,朱肃便安排他去负责招商入股,复辟海上丝绸之路的事,自己则去张罗其余的事务。
忽悠,咳咳,说服李景隆的时候,朱肃自己也想起了一桩大事:虽然大明如今大力兴办船厂发展枪炮,但武器虽进步了,却忘了培训堪用的海军将领。如今一逢海事,朱肃能想起的还是只有张赫等寥寥数人,国子监中的武事科也只有陆军相关的课业,而独独缺了海军。
虽然现如今对大明来说,大海还只是一片任其徜徉的处女地,但再过上百年,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时代就要开始。甚至不需要百年以后,如今的西方就已经能造出跨越远洋来到华夏的快船,真比拼起海上力量和海军将领,中西两方谁能占优还尚未可知。
不过即使想要培训海军将领,如今也缺少相关的理论和底蕴积累。朱肃也只能将这份心思暗暗记在心底,等待日后大明积累了足够的海事经验之后再行开办相关的教育。不过现在此时,倒是也有能够快速积累大明海上经验的方式。所谓实践才能出真知,昔年老朱带着淮西勋贵们打天下的时候也没有几个人当真懂得领兵打仗,还不是硬着头皮就上了战场,打着打着也就会了。
既然如今海军理论还没什么积累,那么多拉几个人去海上逛那么一圈,或许就有人能总结出什么可用的教训经验出来。
于是朱肃便开始游说在京的诸多勋贵,劝他们入股参与此次出海行动之余,也劝他们派家中子弟上船共谋大业。为了多忽悠些人,朱肃四处大谈特谈未来天下局势,预言日后之功业必定出自于海上,若是不通海事则必定落于人后。况且连曹国公府的小公爷都跟着咱们上船了,曹国公府和天家那可是实打实的自家亲戚,若本王的这艘船真是贼船,还能拉上自家人去坑害不成?
原先勋贵们都觉得中亚西洋等地实在是太远了,功名还是该当马上取,应当督促子弟们学好弓马功夫,以待日后朝廷西征安南、天竺什么的。但被朱肃这么一番四处忽悠,颇有些人就这么被忽悠瘸了。特别是朱肃这厮如今在朝中还颇有几分“神异”,极有可能得了什么高人传承不说,那一幅坤舆万国图更是奇妙。明明千百年来都无人能肯定东边有一个“新大陆”凤鸣洲,这位皇子偏生就信誓旦旦,还能把那地方在图上事无巨细的画了出来。
甚至连凤鸣洲金山堡的金矿,甚至是作物的名称、亩产、效用,都能预料个八九不离十,就和早先便算定了的一般。
这样一位“未卜先知”的人物说未来的功名是在海上,那些勋贵人家还真就不敢不信的。有些勋贵不止拿出了家财支持船队西征,还如朱肃所愿派出了自家的子弟,去跟着朱肃出海好先见见世面。
这些勋贵子弟不论是不是纸上谈兵,大都也通晓一些武事,勉强可堪一用。再有从六部匀出来的那些当过主事的监生,朱肃这一回出海的文武班底,倒也算得上颇为豪华。
李景隆虽然在兵事上拉胯,但在商事沟通上,倒真有些常人所不及的能耐。借着昔日在钱庄里当差的人脉,很快聚集了许多愿意为大军出兵出资,且有志下南洋、西洋经商的商贾。在李景隆的牵线下,朱肃也抽空面见了这些愿意下海一搏的商人们,允诺大明将会允许他们以大明朝廷的名义,在南洋诸岛设置租界、供他们建立港口,建成的港口所有得利三十年内,可由商人们自行收缴。
三十年后,朝廷收回港口租界的所有权与征税权,但,参与建设港口的商家,依然可以在这座港口永久性的享受税费上的优惠。
这是后世政府招标引资的法子,但在此时,却还是第一次被宣之于口。一群商贾们不由惊叹于这位周王殿下果然会做生意,这等于是空口白牙的,直接白白的为朝廷收获了诸多在丝绸之路上的、已经修好的港口。
他们虽有怨言,但却也无法拒绝。建个港口能花几个钱?谁都知道,海上丝路一放开,这南洋诸岛的诸多港口就是一个个取之不尽的聚宝盆。纵然只能掌着这聚宝盆三十年,那也够赚出十辈子花用不完的银钱了。
况且,他们也不得不与朝廷合作。若是没有朝廷出面设立租界,少了朝廷的赫赫威名威慑,商人自个带着银钱远去海外建港,那南洋诸国的酋长们如何会理会你?不给你直接吃干抹净,便算仁义了!
有了朝廷的名义,那些酋长便断然不敢轻举妄动了。即便有一二脑子进水的敢乱来,那反而正中了朝廷的下怀:这不是把刀柄塞到了咱大明的手中,求着咱大明直接把他们全境全都收入囊中吗?
利益摆在眼前,商人们无有不允。更何况这回朝廷的船队往波斯救援,还能捎带着大家在海上走一段路……大明的商货运到西边一趟,那都是十倍百倍的利,即便只到波斯,那也能赚得个盆满钵满的了。
这几乎是蹲下就能捡钱的买卖,即便还需要匀出一部分利润来供养大军,商人们仍旧是趋之若鹜。很快出征的军需便攒的全了,甚至还出现了富余。朝廷也下旨召集了一万五千的江南卫所的军户随征,一切万事俱备,只等风信一到,便能扬帆远航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