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皇军想要吃个鸡改善一下伙食,你带一个人去村里弄一只鸡来。”
傍晚,孙二毛本来想早早的去吃了晚饭去休息,听到班长这话,顿时眼前一亮。
“头,一只鸡够皇军吃吗?”孙二毛悄咪咪凑到班长近前,低声问道。
班长自然不是傻子,见孙二毛这样,低声道,“你不知道多弄一只,这样大家都能改善伙食。
这村里一些人不怎么听话,我听说王六家里的二儿子去当了八路,这次就从他家弄两只鸡。若是不听话,你看着教训就是。”
“好嘞!”得到班长的提醒,孙二毛顿时来了兴致,直接叫上一个关系好的伪军一起去做这事。
五井村其实并不大,一共也就三四十户人,总人口两三百人。
这样的一个村子供养一个炮楼的十几个日伪军并不难,好在日伪军也知道竭泽而渔的事不好,所以对于五井村的百姓并未赶尽杀绝。
不过五井村日子不好过是肯定的,小鬼子隔三差五就要改善伙食,喂养的牛羊鸡鸭这些,大部分都被炮楼里的日伪军给抢了去。但还不能不喂,因为要是拿不出这些牲畜,那就得拿人。
村子的女
人也不是没人被玷污,最开始的时候还有人反抗,可随着日伪军杀了几个带头的,剩下的都不敢了,只能忍气吞声。
也有人不想自家的妻女一直被玷污,就送到八路军活动范围内的亲戚那里;也有人借自家妻女跟日本人搞好关系,维持在村子里的地位。
王饶便是其中之一,他之前不过是一个五井村的地痞流氓,一年多前自己老婆被日军军官玷污后,不以为耻、反而为荣,趁机让自己老婆跟那个日军伍长不时来往,这样一来王饶就在那个伍长的支持下成为五井村一霸。
别看这个炮楼只有十几人,但修好之后还是击败不少八路军或者民间的抗日武装,所以也有一些缴获。
因此,王饶在五井村就纠集了六七个人,成为鬼子在五井村的代言人,手上也有五六杆枪。
借着这点人,王饶基本上就成了五井村的土皇帝。
当然,村子里也有王饶惹不起的,其中有一户的儿子就是皇协军的营长,就连炮楼里的日本人也不会去招惹。在皇协军里能当上营长的,或多或少有些关系,而且那关系也不是一个小小的伍长能招惹的。
但除了这一户
外,王饶也不怕其他人。
孙二毛二人背着枪就直接去王饶的家里,便看到一个衣衫不整的女人掩面从王饶家离去,手里还拿着一个布袋。
“这王饶倒是过得舒服。”看到那离去的女人,同行的张浩不仅撇嘴。
“没办法,谁让他靠着女人巴结上了福田太君。”孙二毛眼中也有羡慕之色闪过,但也只是羡慕。
福田就是五井村炮楼的老大,日军伍长,手上还有两个日军,并管着孙二毛等八个伪军。
一般来说,一座炮楼内部的士兵不会超过15人,其中包括日军指挥官一人,日军4到5人,伪军7到8人。
但五井村炮楼的日军总共才3人,伪军倒是有9人。
之所以会这样,还是日军的兵力不足,本来5到6人的编制只有一半。即便如此,占据人数优势的伪军也没说要趁机翻身农奴把歌唱,依然把几名日军当成祖宗伺候。
看到孙二毛二人,门口的两个值守的编外伪军连忙弓腰开门。
这就是这五井村的地位差别。
王饶或许地位比几个普通的伪军高,但他路。
军也不可能为了王饶或者他的几个手下就杀了手下的伪军,因为日军也知道伪军才是他们守住这个炮楼的依仗,王饶等人的存在不过是为了控制这个五井村而已。
没等孙二毛等人走进堂屋,王饶便笑着跑了出来,“孙哥,什么风把你吹来了?快坐,快坐。
来人,还不快给孙哥来点酒和花生米。”
很快,就有一个编外伪军端着一盘花生米和一壶酒来,然后拿出杯子给孙二毛和张浩两人倒上。
孙二毛也没客气,吃了颗花生米,喝了点酒这才看向王饶,“老王,福田太君想改善一下伙食,想弄两只鸡。”
王饶一听,当即心领神会,“原来是福田太君想要改善一下伙食,这还不简单?来人,看看这次该哪一家了?”
没等王饶的人离去,孙二毛抬手制止,然后笑着道,“我听说王六家的二儿子参加了八路,也不管真假,这次就让他们家出吧。”
王六家的老二参加八路?
这是我怎么不知道?
王饶愣了一下,但随即想到是之前王六的一些表现惹到了这些军爷,当即附和,“孙哥说的是,这王六家的确不安分。刚好他们家的老母
猪下了几个小猪仔,不如顺便捉一个烤来吃了,那可比鸡好吃。”
五井村的人并不是只有一个姓,主要是五个姓,因早年每一个姓都有一口井,故名五井村。
但时过境迁,曾经有着一两百户的五井村,如今也就剩下三四十户人。相当一部分死于战乱,也有的逃了或者失散了,还有的迁走了。
王六家的老二便是如此,本来他们家有五个子女。
老大去了晋绥军,战死在了太原会战;老三是个女儿,嫁到了外村,生死不知;老四死在了日本人的屠杀中;老五还在家里。
至于老二,几年前就离家出走,也不知道生死,前不久却是有人传老二参加八路,真假不知。
但也因此,王六家受到了针对,王六前不久还被伪军给打了,一直躺在床上,也不知道好了没。
王饶既然姓王,其实跟王六家有些沾亲带故,但他也不会为了这点亲戚关系就去得罪日伪军。
“是吗?没想到这王六家的老母猪这么争气,倒是可以尝尝烤乳猪了。”孙二毛一听,顿时眼前一亮。
王饶见状,连忙解释,“就前几天的事。孙哥先吃着,吃点酒再去王六家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