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最后的余波

毫无疑问,反对漕运改革的那群人主动联系过高拱。

但高拱并没有参与进去,也没有明确表示反对。

但是给李青云寄了一封意思不明的信。

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知道彼此都在想什么。

李青云稍微一琢磨便知道有人要闹事。

干脆将计就计,顺势而为。

他已经顺势而为好几回了,这次的目的就是废漕改海,顺带着压制高拱复起。

由于高拱的心高气傲,李青云丝毫不担心他能成功复起。

而即便高拱当真复起了,也不是完全不可接受。

张居正如今对他的敌意都消解了许多,他们三人志向终究是相同的。

即使真的相处不来,大不了再弄下去。

徐阶当年这么如日中天他都顺势弄下去了,高拱这个政治斗争上的傻瓜就更不用操心。

以上所有加起来,就是李青云在漕运事件中所有的底气来源。

他基本上达到了所有的目的,除了毁堤一事稍稍超出预料,其余都在计划之中。

宫墙里的风似乎都因为李青云的斥骂而变得温顺许多。

张四维仿佛卸掉了全身的力气,要不是一旁的杨博扶住了他,必然是要瘫倒在地。

“你也不必一副被背叛的模样,高阁老从未认可过你的手段。”guqi.org 流星小说网

李青云接着补刀,道:“你本该和申时行,王锡爵他们在六部当差,积累经验,却总想着一步登天,借势而上,显得不自量力。”

“自以为心机成熟,实则稚嫩不堪,连手底下的人写的奏疏都控制不了,还沾沾自喜于掌控了别人。”

“高阁老叫我不要为难你,我受恩惠于他,那便要兑现承诺。”

张四维的眼中回了神,李青云接着说道:“漕粮抵达京城之后,你便到广西沉淀沉淀罢。”

“等你像赵贞吉一般从低位爬上来,届时大明朝没有人会不重用你。”

杨博扶着张四维,只觉着张四维就像一块终于被捂热的石头,渐渐回了温。

李青云此番言语,俨然是有了宰相的气度……杨博心中感慨。

“杨部堂,大明朝有你这种老成持重,为大局想的臣子当真是幸运。”李青云一本正经地说着违心话。

“那群人……之后的事,就交由你来了,都快年底了,我并不打算掀起大狱,此事也到此为止。”

才怪……

杨博点头回道:“老夫知晓,李阁老宽宏大量,上下拜服。”

“有一人你暂且不要管。”

“何人?”

李青云轻声道:“王崇古。”

杨博脸色一僵,不知是想到了什么,脸色竟然逐渐变得难看,苦笑道:“李阁老就算是要杀鸡,也没必要挑九边总督来杀。”

王崇古作为武将军官,参与到这场纷争里,可以说是半点好处没捞着,平白惹了一身骚。

但他偏偏非常适合作为那个杀鸡儆猴的鸡。

论官职,他只是武将,总督又如何,总比文人好得罪。

论身份,他恰好是位高权重的山西人,更是北人。

在张四维联结的人里,以晋商晋党北人为主。

对王崇古下手,能起到震慑各方的作用。

杨博认为李青云就是这么想的,再联想到张四维之前喊过的口号,犹豫再三,出口说道:“李太师若要处置,不如处置翁大立与方廉就好,何必再为难北人。”

李青云道:“杨部堂是觉得我在刻意打压北人,你是不是因为王崇古与你是乡党,这才刻意袒护他?”

杨博道:“子维之前所言李太师偏袒南方的话,虽是有些过激,但奈何北地之人像这般想的着实不少,我虽与王崇古是同乡,但多年来未有包庇之意,朝野尽知。”

“只是为了朝局稳定,不该将王崇古作典范正刑。”

“他身为边关悍将,不好好把守国门,偏要掺和到这档子事来,若不处置,如何定边关之心?”

见李青云是铁了心,杨博一时间犯了难。

李青云愿意给他解释这么多,已经是相当给面子了,他再多嘴,就真显得自己和王崇古有不清不楚的关系了。

看着李青云大步流星走远,杨博叹了口气。

“杨公不必再想着劝服李青云了,他是不会放过王崇古的。”一旁的张四维回了神,神情仍是有些落寞。

“你害了晋地同乡,今日之事,还不悔过?”

张四维反驳道:“不过是互相利用罢了,谈甚么我害了他,他不也是打着恢复旧制,重新喝兵血的念头,这才参与进来的,怎么能一厢情愿地说是我害了他。”

“他是三岁小儿不成?”

杨博气笑了:“如此说来,你当真是一点错都没有?”

“我有错,”张四维不愧是高拱看中的人才,此时已经恢复了思考的能力,坦然说道:“没达到目的,违逆了老师的想法,当然有错。”

“但杨公将李青云想的太简单了,边关参与此事的将领何其之多,我们的炸药都是从他们那里购置的,为何单单就处置王崇古,难道就因为他最突出吗?”

杨博眼神变得深邃,开始思考张四维话中之意。

“我算是明白了,李青云一向喜欢借势而动,缺什么便补什么,今日之事,他是想将手伸向边关。”

“一个戚继光不能满足他的掌控欲,他要进行更彻底的变法,就要压服王崇古,借此完全掌控边关。”

张四维失去了一切之后,思考事情反倒比以往要清楚的多了。

杨博沉默良久,才缓缓说道:“江山代有才人出,老夫惭愧,方才还是以小人之心度宰相之腹。”

他看向张四维,道:“老夫还能在任上做多几年,你到了广西,若是安心做事,老夫说什么也会最后拉你一把,不要让我晋地之人,绝于朝堂。”

张四维分析的其实还是少了。

李青云要伸手的地方不止是边关,还有王崇古背后的晋商。

这群依靠政治特权和商业头脑发家的商人,在李青云看来,是一股不安分的地方势力。

他们应该被积极地引导在正确的路上,比如提高内地经济活力。

而不是一直将眼睛盯着朝堂,只想着官商勾结,牟取暴利。

什么?你说李家?

那话又说回来了,事情是对是错,主要是看权力掌握在谁的手里。

不巧的是,现在在李青云的手里。

————————

慈宁宫里,李贵妃穿着隆重,在宫门处迎驾隆庆。

小万历今年八岁,在李彩凤强大到近乎苛刻的控制欲下,闷闷不乐的长大。

曾经给他带来过些许欢乐的大伴冯保和老师李青云都因为政事逐渐远离了他。

八岁的他从起居到功课,都在在李贵妃严格的要求下进行。

渴望自由,摆烂生活的种子就这么在小万历年幼的心灵里种下,只待生根发芽。

“拜见皇上。”

李贵妃将隆庆迎进慈宁宫。

隆庆许久没来过了。

自从李青云在内阁正式掌权之后,隆庆要处理事的机会越来越少,自然不会来找李贵妃。

后宫佳丽三千都享受不完,何必到一个自己面对起来会有心理压力的人面前呢。

也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夫妻感情比起在裕王府时淡了不少。

隆庆不再是之前的裕王,李贵妃从一开始隆庆问政还略感欣喜到如今完全漠视。

将全身心都放在了培养小万历上。

小万历是她在宫里面最大的倚仗了。

“慈宁宫中吃穿用度如何,可还足够?”隆庆想抱一下万历。

但8岁的小万历抱起来有些吃力,身体本就亏空的隆庆,只好作罢,转头问起了家常事,试图拉近关系。

总不能一上来就问东西,问完就走人,多少显得有些无情。

“托皇上的福,一切都好,钧儿的学业更是大有进步,这个年纪已经熟读论语了。”李贵妃答道。

隆庆清了清嗓子,冯保立即上前来,哄着小万历:“太子殿下可还记得奴婢,奴婢带太子殿下到一旁玩去可好?”

小万历故意将头扭过去,哼声道:“你是谁,这么久没来,我们不认识你。”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小万历这句话倒是让隆庆更尴尬了,李贵妃眼神立即瞟了过去。

小万历立即扯住冯保衣袖,两人这就离开了慈宁宫。

隆庆迅速将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

李贵妃听着心里觉得有些不耐烦,就是因为你的私心作祟,现在大明朝是与日俱下吗,非得惦记着你那位老师?

李贵妃与高拱的关系谈不上差,当年高拱对王府的恩情她也记在心里。

但要说恩典也没少给高拱,却非要打破现在的环境,平白惹出事端。

心里是这么想着,但话到了嘴边肯定不能这么说,于是李贵妃眼珠子一样转,说起了别的话,问道:“皇上觉着这后宫可安稳?”

隆庆有些恼怒说道:“朕与爱妃聊国事,怎么偏说起了后宫。”

他以为李贵妃是在向他倾诉被冷落的怨气,偏偏他也知道自己做的不厚道,这才有些恼羞成怒。

李贵妃道:“其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别的不敢说,臣妾觉着这后宫里还是安稳的,”李贵妃瞥了一眼隆庆,接着说道:“皇后主持有道,而皇上雨露均沾,其他妃嫔没有争风吃醋,便是极好。”

雨露均沾,某种意义上来说,怎么不算呢?

勤劳的小蜜蜂会采遍每一朵花,然后采完就不理会了。

“无论是外廷内廷,道理都是通用的,那么敢问皇上,外廷是群臣之首处事不均,才生起的事端?”

隆庆摇摇头。

“那么若是这后宫里,有传闻,皇上欲要废后,立臣妾为皇后,那后宫可还会安稳?”李贵妃一语道破。

隆庆道:“可朕若就是要立你为皇后,莫非也不行吗?”

李贵妃起身跪下道:“臣妾承蒙皇上厚爱,可皇上如此厚爱,将皇后置于何地,皇后主持后宫,兢兢业业,没有一丝差错,平白便被换了。”

“就算是臣妾得利,也大为不喜,这位子,宁愿弃了,也决计不肯坐。”

隆庆道:“你不肯坐?你不肯坐!”

他的情绪一下变得激动,又突然恢复了平静,又说了一句:“你不肯坐……”

李贵妃连忙说道:“臣妾做个比喻,皇上息怒,臣妾没有别的意思。”

隆庆叹了口气,道:“爱妃用心良苦,朕知晓了,李师傅又有什么错呢,他什么都没做错。”

他想清楚了其中症结,习惯性打算起身离去。

但转眼看着李贵妃,心中有些不太忍心,于是坐近了些,握住李贵妃的手说道:“不只是皇后,爱妃对朕,对这后宫也十分重要,是朕亏待了你。”

李贵妃只觉得隆庆身上的脂粉味道格外刺鼻,强忍住不适道:“皇上又在开玩笑了,若是平日得空,常来看看钧儿便是。”

隆庆大笑道:“好,那朕就多来看看太子,朕还要让其他人也常来看太子。”

“李师傅和张师傅以往进宫教学总是勤勉的,但政务多了之后就少来了许多,朕即日便下诏,让他们时常来教导钧儿。”

这看似不是什么大改变的事,本来李青云和张居正就是小万历的老师,但实则不然。

李青云与张居正现在的另一层身份,是大明朝内阁两柱石。

此时由大明皇帝亲自下诏让两个未来的内阁首辅人选给太子殿下教学,政治意义不可谓不浓厚。

基本代表着太子之位无人可撼动,除非小万历突然离世,不然国本已牢牢定下。

就是朱标地位之牢固,也不过如此了。

李贵妃心中一喜,那点对隆庆的厌烦也不见了,道:“钧儿本就喜爱两位师傅,知道了一定会高兴坏了。”

五日后,一声惊天的铳炮声响起!

京师唯一的水路城门东便门迎来了一艘艘挂着漕运大旗的船。

河漕总理赵贞吉携四百万石漕粮回京。

此时距离京城存粮用光还有半月之期。

消息传来打破了张四维心底里最后一丝侥幸。

早已收拾好包袱的他,面朝河南方向,深鞠一躬,踏上前往广西的路途。

而京城,也将掀起隆庆三年漕船事件最后的余波。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